学术视野
胡传吉(书评人)
这部书,可以看出著者并不有意藏拙,不掩饰自己的困惑、无奈、纯粹,有诚实的治学态度,有严谨的研究方法,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有深度又独立的个体思想,有压抑不住的
才华,更难得的是,在圆滑世故几成知识分子的脸部标志性标签之时,作者还能热情地保持他的独立批判性。这种独立批判性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良心、良知的力度永远大于知识;同时,这种独立批判性也正好说明,作者尊重他的言说对象,也尊重读者,尊重读、写的对话、平等。理性的批判、克制的批判,是发自善意的批判。
当思想抵达一定的境界,学科边界的栅栏自然会拆除。或者说,当思想抵达一定的深处,学科的区分将不再是一种知识障碍,知识的融合与重构反而能让思想更高远更勇敢。
姚新勇先生的《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并非一部社会文化批评专集,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换言之,他以个体视角介入当代中国,从而思考转型时期的中国问题。尽管他是重点研究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学人,但显然他的视点又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与文化,他的文字,涉及政治、社会、现代性、民族、国家、文化、文学、知识分子等诸方面,并直接对当下发言。
在政治、社会、文化篇中,《被掩抑和被张扬的“民间”》是相当不错的篇章,当“民间”成为各类文化先锋的开路旗帜之时,我们该如何认清楚“民间”的本来面目?虽然作者并没有给出自己民间或者非民间的明确“立场”,但他梳理出事实民间与观念民间之间的区别由来。既然对象暧昧不清,那么索性就聚焦暧昧处,反而能让微妙处更微妙、暧昧人更暧昧,这种处理手法也不失高明。
而在第二编,作者以“现代性言说在中国”进入他的民族、国家论,在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进行扫描之余,作者对现代性在中国的理论命运也做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自始至终,作者都不自觉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感,显然,现代性只是个话题,焦虑感才是作者的重点所在,可惜,尽管作者隐忍不发,不泄露他的言说立场,每到高潮处,每一折,最终,其实还是避重就轻以折衷收场,思想将深未深处,音高将高未高处,最是气短,这正是,“到底意难平”。
至于对文学史的重读,对《憩园》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重新考察,对知青文学之气质特点、思维习惯、审美特征、叙述视点的再分析,从“边缘”视角看边疆文化……尽管有理想主义的天真与热情暗含其中,但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方面非凡的驾驭能力。以一个知识个体来为当代中国把脉,必定有相当浓厚的知识分子情结。在《观察、批判和理性》一书的最后篇章,作者的笔墨重心放在中国“后现代”批判、道德与经济、虚拟的“路线斗争”,而这些与中国知识分子相关的话题,无疑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观察、批判和理性》,有的偏重理论、有的偏重批评,有的属意文化艺术、有的专情于文学,时而社会,时而现代性,初读之确实有芜杂之感,但细读来,确实如作者所言,这种多角度、跨学科、结构性的知识与现象考察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一种基本判断”,这些基本判断直接、迅速、敏锐,繁杂深处,它们的重心仍然是当代中国的转型。同时,这种多重视角、多重维度的共时书写方式也可以看出作者想突破诸多方面界限的努力,比如说学术与思想、批判与理性、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中心与边缘、学科界限,这是作为思想者的努力。
这部书,可以看出著者并不有意藏拙,不掩饰自己的困惑、无奈、纯粹,有诚实的治学态度,有严谨的研究方法,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有深度又独立的个体思想,有压抑不住的才华,更难得的是,在圆滑世故几成知识分子的脸部标志性标签之时,作者还能热情地保持他的独立批判性。这种独立批判性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良心、良知的力度永远大于知识;同时,这种独立批判性也正好说明,作者尊重他的言说对象,也尊重读者,尊重读、写的对话、平等。理性的批判、克制的批判,是发自善意的批判。
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他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一种基本判断,“这种判断不是简单性质性的,而是更接近于契入分析对象时所取的基本的方法性态度,即我承认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由高度集中、高度一体化的社会,逐渐向多样性、分散化的社会转变,与此相伴随,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也由过去高度的一体化向多元化方向转移;但是无论是靠近过去体制的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是90年代之后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含有程度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的复杂性,而各种不同结构性关系的相互作用,既制约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创生、改变、维系着主流意识形态样态及其功能,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的功能关系。因此,结构性、多方位、批判性是我在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时所持有的基本要求。”
当然,作者有他的遗憾,比如说,在分析某些具体文本时,作者有些依赖弗洛伊德、萨特们的这主义那理论了,这大概是中国大部分学人的通病——在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在行动上的茫然不自知,著作可以带给读者意料中的常规阅读效果,但很难带来非常规的阅读惊喜。另外,《观察、批判与理性》热衷于运用未必可靠的中国式大历史框架法去概括中国的文学、文化、政治、经济事实,这样的做法,能起到很好看的作用,当然也可能落入知识套话的误区,同时它会遮蔽掉更多的异端细节,那些被意识形态与大历史框架有意清洗掉的异端细节,可能正是历史的真相与残酷所在,也可能正是导致社会转型的不容忽视的决定力,当然,这显然需要著者独到的发现力度与叙述策略。
《观察、批判与理性》,是南中国学术文丛的其中一部,从中,也可窥见南中国的学术,比之其他地域,他们似乎更有一份灵动的气质、开阔又敢为天下先的气象,可惜,由于地域性的被“弱视”,这种可贵的学术精神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误读了。在一个纷杂混乱、人云亦云的时代,有灵气的知识个体如何才能打破窒息突围而出?我想,独立思考的品质必不可少。
图:
《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姚新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