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让城市无愧于历史(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0:51 新民周刊
让城市无愧于历史(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撰稿/陈冰(记者)黄琦舫

  以前同无知作斗争,尽量从别人手里抢下一点好东西;这几年同贪婪作斗争,让一些人知道,保护历史遗迹不只是为了赚钱。

  上海市虹口区存在的大量老建筑,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和城市现代文明的变迁之后,很多已经面目全非--当初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如今变成了容纳15户居民的住宅楼;东海大戏院成了玻璃幕墙的大浴场;小维也纳咖啡馆曾经是提篮桥地区最具有吸引力的场所,今天已经被白色面砖的建筑所代替;麦斯考脱屋顶花园曾经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今天仅剩下空旷的平台……

  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虹口区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追求和谐--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文明共生研讨会,探寻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之道。

  为此,《新民周刊》专访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享有古城卫士美誉的阮仪三教授。

  好东西要抢救

  《新民周刊》:阮教授,因为你对平遥、周庄、丽江等古城的保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家都称您古城卫士。那么当时在做那些项目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特殊的困难?

  阮仪三:困难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最主要的是认识上的差距。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加上文化大革命对人思想上的洗礼,使大家走入了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到现在还没有消除,大部分人对历史文化遗产一无所知,认为这些是对于我们国民经济发展毫无价值的东西,大规模的对于经济建设单纯的狂热掩盖了人们的理智。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看到祖国文化遗产遭到摧残时,保护与破坏之间抗争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

  可以这样说,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1961年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和我的老师为了写《中国城市建筑史》将全国各地跑了一遍,当时看到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历史遗迹,应该说是全世界最精彩的。可惜当我们现在去看,有些最好的东西已经面目全非了。单个的文物我们是保护下来了,但放眼全世界,我们做得还是很差。

  举个例子。我们上海现在有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看起来在这个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确定的优秀保护建筑已有398幢,加上将要公布的266幢,差不多是600多幢。但伦敦多少?1万幢!英格兰多少?60万幢!日本多少?100万幢!

  在我看来非常好的东西,有些人就说不要,要搞房地产!房地产要不要搞?要搞!人民生活要不要改善?要改善!关键问题是方法。我刚从美国回来,人家20年历史的东西都当宝贝一样对待,不能随便动。而我们许多人从观念上来说就不够,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无知!这个就是最大的困难。

  就像我们看着别人把一百块钱当成白纸撕,你说不要撕,他却说这是一张废纸,你说这困难大不大?你得要让他知道这是好东西,不要再撕了,留下一张就是一张,即使是半张或许也有价值,但是他就说不要,就是要撕。他撕,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种痛快的感觉,就是无知到这种程度。平遥、周庄这些古镇,当时我亲手做了12个,最后好不容易才撑下了6个。

  《新民周刊》:那是怎么把它们撑下来的呢?

  阮仪三:几乎是抢下来的,在我的《护城纪实》里写着很多的故事,可以说好几处都是我以死相逼抢下来的。但是中国有多少古镇?120个。我看到的有四五十个,但真正做成的只有6个!现在得了联合国奖,有人就说阮老师不简单,其中多少困难!我们甚至斗争到把一些地方上独断专行的土皇帝拉下马!

  《新民周刊》:平遥、周庄成功保护的经验对上海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阮仪三:当然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遗产的价值将会在以后逐步体现,我们要看到它历史价值的存在,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不能重蹈覆辙。那些经验告诉我们要深思熟虑,这并不需要太多代价。慢一点,不要快,我们现在的毛病就是太快。像走路一样,走慢一点,你会看到很多风景;急匆匆过去,什么风景也看不见。慢一点你就可以思考,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有个特点,它不可再生,所以这个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从全国来讲,我们对上海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譬如说上海比较早地确定了对外滩的保护,使外滩基本上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上海该有的好东西基本都保护下来了,现在的领导都有这方面的头脑、意识。

  相反地,全国好多城市在讲保护和建设是一对矛盾,我们要很好地调和、处理好这对矛盾,我认为这话说错了,哪里是矛盾,不存在矛盾!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什么?不是发展房地产,是发展地方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就像丽江,现在一年有23个亿的产值,保护的同时不是发展得很好嘛!

  《新民周刊》:但这也导致了目前一些城市为了钱而盲目申遗。

  阮仪三:对。现在很多地方申遗的动机不纯,他就想着申遗,发展旅游!

  保护文化遗产从根本上就是为了全人类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这样城市才像一个大家庭。保护做得好必然会赚钱,但出发点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在目前全球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对于自身文化的发展,传统建筑有着最不可动摇的地位。假如中国没有江南,就无法真正领会白居易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假如江南没有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又如何体现?假如江南水乡没有历史遗存,水乡就光剩下一个空壳;假如没有保护,江南就缺少了灵魂。正是因为现在保护了这些,才使我们的文化得以留传。

  抢救后要会珍惜

  《新民周刊》:有人提出让政府从保护工作的一线退下来,引导开发商进来,您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阮仪三:那是一个利益的关系。政府担当着发展的任务,还有资金方面的压力。但现在的确有些开发商只顾利,不顾理。这时就是我们这些文化人的责任了,我们要出来呼吁,使大家认识这个问题。还有一点,我们现在缺少法制,无法可依。欧洲在1907年就有了建筑保护法规、法律出台,1962年法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以后就有了城市的保护条例,中国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新民周刊》: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您认为主要是靠法律法规还是靠宣传教育?

  阮仪三:教育,主要是宣传教育,这就要和你们媒体合作,改变人们的意识;而且现在全国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也逐步多起来了。看看欧洲、美国,他们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有了这种意识,认识到历史城市、历史城镇、历史建筑是国家发展重要的依据,所以他们做得比较好,很多古镇都留传下来了,而且他们的开发商也会很好地保护好那些历史建筑。

  《新民周刊》: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保护它的文化。

  阮仪三:对,新天地之所以建成,就是因为附近的一大会址。历史是要讲究文化环境的,红花要有绿叶衬,光一朵红花就会显得很突兀,如果光是一大会址的四幢石库门房子,那就不是历史了,所以建新天地的举动很聪明。它让人们能在喧嚣的都市环境中寻找到一个过去遗留在人间的天堂,这就是老上海文化风情在建筑上的遗迹。同时从建筑艺术来讲,它有很好的艺术性,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外来风情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印痕。而且在我们需要都市休闲的时候,它就能很好地承担这种功能。如果没有老上海,没有那种文化,也就没有新天地。

  《新民周刊》:就您看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前景如何?

  阮仪三:应该说,自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是一天天好起来了。我认为,对保护而言从来不嫌晚,而且我们逐渐地在与世界接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水平,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前面批评了很多错误观点,不过有些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保护,只是做法上存在问题,纠正过来就可以了嘛。我的态度是从来不灰心,越干越有劲。以前会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现在好得多了,不过还是很严峻,但不能言败,唯有不断前进。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