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仙都话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各地应该不少,但往往熟视无睹,却向外地外洋去学时髦。而赶时髦的结果,可能是败坏了自然与人文资源。虽然我们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不可说不丰富,但弃置不用,等于没有资源,而糟蹋折腾、暴殄天物,也是没多久可持的。
撰稿/沈善增
日前到了浙江仙都风景区,在惊异于江南喀斯特地貌的典雅景色的同时,更惊异这里还有一份宝贵的人文遗产,也许价值还要高过风景。景色再美,无非人称江南桂林,不会把桂林称为西南仙都,而这份遗产,开发出来应该是世界级的。
遗产就是当地的方言。当地人称为缙云话(仙都是缙云县的一个乡),如果开发这份遗产,我觉得还是命之为仙都话更好。这样叫得响,易传播。当然,名字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内容。仙都话自成一个语音系统,与近旁的温州话等有很大的不同,与缙云县里的畲族(据说也是江南唯一群居的少数民族)话也不同。但使用的文字一样是汉字,只是每个汉字在仙都话里都有另一种固定的读音,一代代口头相传完好地保存至今。在非缙云人听来,仙都话简直是外国话,即使翻译成普通话,也不明白,一样的汉字,怎么读音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何况仙都话里还有今人用汉字写不出的词汇与俚语。仙都是传说的黄帝炼丹升天处,因此建有黄帝祠,有黄帝祭祀北陵南祠之说。近代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帝只是传说人物,事迹杳不可考,炼丹升天更属想象虚构。但从先秦文献看,黄帝应不是神话人物,有些在今人看来难信难解的事,如炼丹升天,也许在当时曾经发生过,只是对发生的事解释与今人相异。仙都人自称是黄帝族裔,至少说明仙都话来源久远。所以,仙都话的价值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封闭的方言,更可能是保留了大量上古音的汉语,是今天唯一活在口头上的上古汉语。古音韵研究,一直是古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发掘出古汉语的活化石,对我们研究历史、读解古籍等是有重大作用的。而且,这是一份当之无愧的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我门外汉的角度想,这件事开头并不太难。找一本《新华字典》来,用仙都话逐字逐词读一遍,录音,用拼音或国际音标把仙都话注上。另外,把无法用汉字准确表达的仙都话里的词汇、俚语也整理出来。两部分合起来,再加上历代方志中记载的有关仙都(缙云)人与黄帝的渊源关系的资料,就可以编一本《仙都话辞典》,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独特的自然景观加上更独特的人文遗产,至少能使仙都的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仙都话可以说是黄帝留下的遗产。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旅游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家与地方对旅游业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在景点开发与建设中,也存在着低级模仿、画蛇添足、弄真成假等毛病。像仙都话这样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在各地应该不少,但往往熟视无睹,却向外地外洋去学时髦。而赶时髦的结果,可能是败坏了(而且常常是永久性地败坏了)自然与人文资源。就像股市、房市要反思盘整,旅游业及早理清思路,调整策略,认清优势,增加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不可说不丰富,但弃置不用,等于没有资源,而糟蹋折腾、暴殄天物,也是没多久可持的。
即此可以看到文化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经济开发中的一哄而上的风气,固然有计划经济负面作用的遗留影响,有官本位、政绩工程的影子,但也与缺乏文化密切有关。即使有跟风思想,欲搞个政绩工程,初衷至少也是想把事情搞好,能名利双收。后来或成为半拉子工程,也是受客观规律的惩罚,无可奈何。而因为进入了以观念消费为主的时代,文化必然成为消费品(包括服务)的含金量(高附加值)的主要成分,对决策者的文化品位的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但要求决策者成为精通各种专门知识的通才,是不现实的,从思想方法上来说,也可能是有害的。按老庄(其实也包括孔子)思想来说,所谓圣人(圣者,通也,圣人本意即通才),其实就是能谦虚地听取各种意见,进行综合调节的人。所以,我们今天在提倡重视文化的时候,更要强调这种文化意识。不知不是病,不知知才是病,而能知不知者为上,这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智慧,黄帝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