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多余的素材》:魔鬼在细节中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9:20 哈尔滨日报

  刘瑞琳

  陈丹青是画画高手,近几年画作少了,书却接二连三地出,《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之后是这本《多余的素材》。据说,他归国后唯一的画作是《国学研究院》。我前年在中国美术馆看《艺术与科学展览》,看到这幅画时,奇怪他怎么会为这么一个主题的展览画这样的内容,看了《多余的素材》也就明白了。陈丹青以艺术家的视角,关心着政治
、历史、文化、人性、命运……他说过,最想了解农民,他自认为画得最好的就是苏北的农民。

  画界有人骂他,画不出来了才去写。媒体记者多次“质问”他为什么写。他答:“画画有感觉就画画,写字有感觉就写字。我现在写字有快感。”我想,写作与画画一样,对他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因为有话要说,因为有感觉要表达。一位南京的朋友读了《多余的素材》后恍然叹道:他果然有话要说。

  陈丹青被各类媒体追踪,面对媒体,他的回答永远是新鲜的,出人意料的,“丹青式”的。其实,人们关注的不是他在回答什么问题,而是他会怎样回答。这是年轻人喜欢他的地方,由此也有人骂他喜欢在媒体上作秀。这样的“作秀”,恐怕至少是要有高智商垫底的吧。

  《多余的素材》越出“艺术”之外,说的似乎都是我们隐约熟知的地方(上海、南京、纽约、江西或苏北的农村)、人物(于是之、赵丹、邱岳峰、祝希娟、胡兰成、鲁迅)、故事(插队、留洋、归国、“文革”、民国的人和事),但他的角度和谈法是唯一的“丹青式”的:新鲜、老辣,至俗至雅,味道十足。我说,这是其他艺术家写不出的,一位我尊敬的长者读后说,如果不是艺术家也写不出。我明白他是指书中许多精彩的细节。难怪有人说:魔鬼在细节中。

  书中用了许多

老照片,有陈丹青自己及家人的旧影旧照,有摄影家罗斯·奥金、卡蒂耶·布列松、罗伯特·卡巴、方大曾的作品,也有不知名的民国富家千金或知名的民国教授的照片……在我接触的各专业的作者中,陈丹青对影像阅读最关注,最有研究,他在
清华大学
的绘画课上常常给学生讲影像阅读。不会阅读影像,就没有看人、看事的眼光,就无法了解历史的细节。这本书对图与文关系的处理,是陈丹青影像观念的实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