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线路的地名改不改,公主坟最后被保住不改的消息,这两天成为了新闻,成为了尊重民意和民主的事情而被赞扬。说心里话,看到这样的消息,真感到惭愧。地名,是历史与文化的遗产,其符号的象征意义,传承着民俗、地理与民间心理的信息和脉络。正如我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样,地名根本就没有改与不改讨论的必要,我们这里却拿它当成事,并拿它来说事,号称文化中心的北京,怎么能不让人脸红?
不过,细想一下,北京自古以来,就特别爱改地名,北京人的这种习惯,透着北京人的性格,也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性格吧。北京兴起改地名最热的时候,一在清朝,一在民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宣武区有个大吉巷,这是一条自明朝就有的老胡同,最初叫打劫巷,大概出现过打劫的事情吧?后来觉得这名字不大吉利,清末改名为大吉巷,提升了胡同的意义。大吉巷西边不远有条胡同,也是自明朝就有的,起初因为靠近护城河地势低洼成了烂泥塘,叫烂泥胡同,觉得不雅,后来改名为烂面胡同,一字之差,烂泥塘变成了能吃的面条了,后来还是觉得不雅,到了清朝,改名为烂漫胡同,灿烂起来了,从具象变为了抽象,透着体面。看,都是清朝时候的事情。
到了民国,把清时没来得及改的地名接着改,比如,把哑巴胡同改为雅宝胡同,把鸡罩胡同改为吉兆胡同,把喂鹰胡同改为未缨胡同,把裤子胡同改为库资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博胡同,把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志胡同……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可以看出,大多是用谐音改名,这是中国地名学的一大特色,体现着汉字的魅力,透着北京人自以为是的聪明劲儿,也折射着人们潜意识里泛神的一种崇拜。名不正则言不顺,骨子里就是这样的重名轻实,虽然常常干着挂羊头卖狗肉名实不符的事情,但起的名字、叫着的名字,得是响当当的。看着好看,叫着好听,北京人讲究的就是一个面子。
北京改地名最盛,除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大概得属文化大革命时期了。不过,这一时期的改名风潮,基本偏离了以前的以谐音为主和儒家吉利之类的文化传统,而是以革命色彩为主要标准,不少胡同街道的名字改为了向阳、向党、红卫、卫东、为民、永红、反修、反帝等名字。据民国时期统计,地名更改计300多条;不知文革时期有没有统计,应该是远远超过了300条这样的数字。这样庞大的数字,说明那时候的北京人是以胸怀天下为己任的,地名在北京人的眼里,不过是所要指点江山而粪土当年的一种,是应该横扫一切随叫随到而必须俯首称臣的一种象征。
可以看出,北京人对于改地名,一直是有历史,有传统的,是情有独钟的。它体现一直生活在天子脚下北京人良好得有些膨胀的心态。只要想一想,那个时期,多少人看着爹妈给自己起的名字不顺眼,拿着户口本到派出所说改就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对于地名又怎么能在话下呢?说改不更容易手到擒来就改了吗?
幸好,这次公主坟没改。北京人这回聪明是聪明了,但没有必要再扯旗放炮表白这回自己是真的不傻了。
肖复兴(北京作家)
= 《新京报》服务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