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百种中华典籍将走向世界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驻京记者  柳青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多年来国外虽有译介,但零散而不成系统。有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自1994年起,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开始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的编选翻译工作,由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沙博理等老一辈学者和汉学家担任学术顾问。编纂出版座谈会今在京召开。

      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
》已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的“重大工程类”。《文库》工作委员会精选我国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100余部作品,包括《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红楼梦》、《牡丹亭》、《搜神记》、《孙子兵法》、《文心雕龙》、《楚辞》、《本草纲目》等,目前已出书目36种,另有18种将在国庆前后出版,争取在3年内出齐百种,并计划在2006年左右出版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版。

      《大中华文库》在对典籍选本和版本加以论证、校勘和整理后,组织专家由古文译成白话文,再由白话文译成英文。部分典籍则选用经典译本,如杨宪益先生和戴乃迭女士译作《红楼梦》、《儒林外史》,沙博理译作《水浒传》等。第一辑的36种典籍在法兰克福书展露面时,被认为“这套作品将轰动世界”。

      座谈会上,金开诚先生说,“学术顾问里都是白发苍苍的人了,这样的出版项目也需要后继有人,但现在人们阅读古文的能力已经低到超乎想象。几十年后,我们担心的将是还有多少年轻人能读懂古典典籍,读懂都做不到,遑论翻译呢?”冯其庸和金开诚呼吁,如果我们可以重金培养一个拿金牌的运动员,是不是也能不惜代价培养一个国学专才?是否可能回归古老的书院模式,用师带徒、一对一的方式因材施教?“如此,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有可能。”两位老先生这样说道。  (本报北京8月31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