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学者陈子善:读者对她有误读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6:42 华商网-华商报

  现代文学史家、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是当前中国研究张爱玲的权威学者,张爱玲逝世十周年之际,陈子善却“某种程度上,不希望她的作品再度流行,因为那是贬低她了。”他认为张爱玲作品的流行,“是由于她的文本本身就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的1944、1945短短两年,她的作品经历了从出版到流行,再被大众遗忘干净的全过程。”陈子善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美籍汉学专家夏志清在《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确定了她的文学史地位,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学者和读者对张爱玲都不像今天这样热衷。”

  张爱玲早期作品被“发现”的过程,陈子善称“纯属偶然”:“1987年,我偶然发现张爱玲的一个中篇《小艾》,这连她本人都从未提起过,文学界自然也不知道。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转给了香港《明报月刊》,没想到刊登之后引起所谓的‘张爱玲震撼’。”

  对于张爱玲的阅读,1995年是一个转折,因为那一年张爱玲逝世了。“那时我恰好在编《私语张爱玲》,我注意到她的去世马上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缅怀,这在华语文坛太罕见了!”

  谈到这十年来的“张爱玲热”,陈子善表示:“张爱玲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人类基本的情感是相通的。张爱玲不愧是捕捉人心中最隐秘一面的大师,能被从未谋面的一代人接受,本身就说明作家的伟大:她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我不希望她像现在这样流行,被奉为‘小资’、‘时尚’的鼻祖。其实这就是读者的误读,她只能说在‘皮’上和今天的‘小资’有相似处,她对社会的深刻洞悉,对苦难的超然态度,是‘小资’们无法企及的。所以,这样的流行是贬低了她的价值。”

  陈子善曾表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可以和张爱玲对话,我想和她好好谈谈上海。毕竟上海是她的精神故乡,也成就了她。虽然她后来不愿意再回来,但她与上海的联系是怎么也割不断的。”本报记者 黄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