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满语意为“锥子河”,用当地人的话说,是锥子就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的确绥芬河人敢为人先,在沿边开放的大潮中,对俄贸易红红火火,一跃成为我省最大的对俄通商口岸。在这里,中俄文化也相互浸透,不断交融,精彩纷呈。几多俄语名回响在绥芬河畔
历史上的绥芬河,曾是俄罗斯人聚居的地方。以街名为例,契诃夫纳业街声名远播。相传是以俄罗斯著名作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名字命名的。或许,看透了宦海沉浮
、世间炎凉的契诃夫意欲在边缘一隅纳业吧。契诃夫纳业街,如今已是绥芬河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了。
而走在前不久刚刚铺就的嘎丽娅路上,你会感到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在向你倾诉。嘎丽娅是一个年轻、貌美的中俄混血女孩,在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攻打盘踞在绥芬河天长山要塞的日寇时,帮助苏联红军上山劝降,却被负隅顽抗、丧心病狂的日军杀害。如今意气风发的嘎丽娅雕像永远矗立在小城人民的心头。
在边境线有一个风景宜人的好地方,人称别勒洼。其实,这是俄语“第一沟”之意。绥芬河有个小区叫三合林,历史研究者证实,三合林就是俄语“萨哈林”的译音。在绥芬河用俄文命名的商家店铺比比皆是,如巴尼亚公寓、马克西姆餐厅、卡秋莎商场等等,数不胜数。
在绥芬河经商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俄文名。现在,这个城市有不少人也给孩子起了俄语名。走在街头,你会听到“卡佳”、“瓦罗佳”、“娜佳”,不绝于耳。
不言而喻,这一个个俄语名已成为中俄两国和平友好、交流往来的生动写照。“走进俄罗斯的‘同一首歌’”
绥芬河市有一支著名的民乐队,经常赴俄罗斯远东各地演出,把中国的民乐介绍给俄罗斯人民,所到之处博得当地人的夹道欢迎,热情大方的俄罗斯姑娘、小伙也即兴融入演出队伍,两国人民同场引吭高歌,被誉为“走进俄罗斯的‘同一首歌’”。而在绥芬河,正月十五灯节经贸旅游洽谈会上,俄罗斯艺术家们也应邀演出。他们带来的人体彩绘、时装模特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前来参加洽谈会的国内游客在隆冬时节感到暖意融融,禁不住也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中俄两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在绥芬河市几乎人人都会哼唱这些老歌。
绥芬河民间艺术家孙方志,以水彩画为背景,配以桦树皮、青苔等为原料创作的工艺美术画,博得了俄罗斯艺术家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大量出口,成为很多俄罗斯人家居必备的艺术品。
近年来,绥芬河与俄罗斯文化、体育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在绥芬河建市三十周年之际,市委副书记迟庆健率队走访了俄罗斯远东11座城市,进一步开展中俄文化领域的交流。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范先荣在会见代表团时说:“在漫长的中俄边境线上,能够树立中国形象的,绥芬河是最有资格的。”(黑龙江日报)
作者:秦嗣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