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科举百年祭:不要为科举制度招魂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0:18 南方都市报

  科举百年祭1905-2005

  论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夫子这句话,原意是讲如何考察一个人。

  知人与论事同理。

  对科举废除百年的历史进程进行总结,看看废除科举的原因、一项改革进行的过程、改革实施的民心所向,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并非没有意义。我们依旧处在大时代的变动之中,今日之社会与文化,源于百年前之变革,明日之社会与文化,源于今日之萌动。百年前的历史,我们正在或将要经历,百年前的迷茫、不解、激昂与痛楚,我们不可回避。

  论赞者,在感慨历史变迁的同时,究其原因结果。

  “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这段话摘自朝庭重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名写的一份奏折,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见识,远比如今的翻案者高明。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一纸上谕,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其意义甚至超过辛亥革命。按理说废科举本来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然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却刮起一股翻案之风:有人举办科举文化展,把科举说成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有人拿出清代金榜,去申报世界文献遗产,声称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还有人写文章,或主张为科举制度公开平反,或把近代中国的文化断裂与社会动荡归罪于废除科举制度。这样一来,如何正确评价科举制度,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在评价它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尽管科举制与过去的世袭制、荐举制相比,具有翻案者所说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选用”等优点,但它毕竟是皇权体制下一种选士制度。这个制度发展到后期,又成为牢笼士人心智的枷锁、阻碍社会进步的工具。

  第二,与现代选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理应被历史淘汰。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对两种制度作一比较。在科举时代,官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官员,由科考产生,向皇帝负责,故有“天子门生”之谓;另一种是胥吏,由官员聘用,而且与官员共进退。在现代社会,政府也有两种人:一种是政务官,由公民选举,掌握着选民委托的权力;另一种是事务官(即文官),经考试选拔,具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政务官、事务官虽然相当于古代的官员和胥吏,但产生的方式却截然不同。翻案者说科举制度为西方文官考试提供了借鉴,却只字不提政务官必须通过选举产生,这就掩盖了科举制度的落后性。

  第三,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一个重要举措。如果说鼓吹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企图以发展军事和经济为手段来阻止政体改革的话,那么包括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建立现代司法体系和教育体系等内容的清末新政,则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

  在此之前,人们只是觉得科举制度培养不出懂机器制造、会驾驶军舰的有用人才。后来才发现:“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这段话摘自朝庭重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名写的一份奏折,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见识,远比如今的翻案者高明。

  该奏折还指出: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天下读书人放弃真才实学去追求金榜题名及其背后的荣耀。这种情况与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几乎所有人都把考大学视为最好的出路;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要被训练成考试机器;至于人格的塑造、学习的乐趣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则很难在教育中体现;即使是所谓素质教育,也要为高考让路。可见当年执政者决心要废除科举制度,与它严重地扭曲了教育功能有关。

  另外,现代教育的宗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造就公民。对于这一点,清政府在废科举的上谕中也有明确的表示:“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只有全国的老百姓都具有普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一个“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的“合格之国民”。第二年,刚刚成立的学部也在一份奏折中指出:考察东西各国学制,大致有专门和普通两种。“普通云者,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这就是说,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为现代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石。

  总之,就好像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被重视、传到西方却引发社会大变革一样,被誉为“第五大发明”的科举考试,在中国也根本不会开出现代文明之花,结出现代社会之果。因此在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务之急是要弄清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而不应该为科举考试翻案,替专制制度招魂。

  智效民(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