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台湾思想三家旧情未了?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9:52 南方都市报

  上海书情

  孤云(书评人)

  最近书市有点奇怪。十几二十年前炙热一时的人或畅销一时的书,统统又冒了出来。有消息说,借着李敖大陆文化之旅的旋风,李敖最近出版的新书十分畅销。《李敖档案》、
《李敖有话说》(2)等书被书店抢购一空。据说,还有一本《李敖大陆行纪实》也在紧张编撰之中,一俟李敖拍屁股走人就上市。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前几个月出版的那本剧作《红色11》。此外,龙应台女士当年风行一时的《野火集》日前也出版了20周年纪念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柏杨旧作《中国人史纲》出了三卷本的未删节本。

  将这三位作家相提并论并非一时兴起。这三位作家可谓台湾思想三家,多年前又都在大陆掀起了这样那样的文化风暴。当然,要说三人是思想家,想来有许多人是不乐意的,如果称之为“公众思想家”可能更为贴切一些。严格来说,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思想体系,与学院型思想家的气质也格格不入,但另一方面,这三人又确确实实在思想层面影响了许多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人的言论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行为。特别是在大陆,更有着思想启蒙的意味。柏杨当年的“酱缸论”,直指中国

传统文化的痼疾;李敖的为人为文风格,成为多少少年模仿的对象;龙应台针砭时弊的“野火”同样在大陆引起了反思。

  对我而言,这三位作家有着别样的意义。他(她)们都是在我青少年时期进入阅读视野的。那时候正是一个懵懂少年,对什么知识都很容易吸收消化。特别是李敖,更使我的人生观发生天翻地覆的质变。在当时,我的知识、我的思想、我的个性,无一不被打上李敖的烙印。就是从阅读李敖开始,我才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台湾文学、思想界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80年代的历史嬗变,又从李敖的师长辈殷海光、胡适等人深入开掘到新文学之后的另一条文学、思想脉络(林语堂、梁实秋、钱穆),进而对整个中国现当代人文地图有了全局性的认知。这种知识建构的基本功,至今让我受益非浅。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对于多数态度严肃的作家来说,一本十五岁时喜爱的书,往往在二十五岁时遭到淘汰”,按照道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至少对我而言早该成为初恋般的美好回忆才对,而不会再有再续前缘的激荡情怀。但近日重读《野火集》,竟然仍让我感到新鲜,而且对文章所论的当时台湾社会问题更有了切身体会。想来,大概是因为当年(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社会状况与大陆现在有颇多相似之处——由于经济发展而处于制度相应调适期,因此出现像伪劣产品横行、社会道德败坏、政府效率不高等问题。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去年底大陆正式出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经济发展之后,期待个人道德素质相应提高的一种吁求。难怪他对“人”的研究,到了最后会拐到历史深处去,从历史根源来探究人的问题。而这种种阅读“新”得,或者正应了夏志清接下去所说的:“或者说,到了二十五岁时,因为对于该书在智慧上或者文学上有所新发现,而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方法。”

  看来,三位公众思想家的一些言论历久弥新,对于大陆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或可谓旧情(怀)未了。无怪乎出版社有热情出版这些旧书了。

  图:

  《野火集——20周年纪念版》,龙应台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8月版,25元。

  《李敖有话说(2)》,李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8月版,25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