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活在当下”的悲哀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9:29 南方都市报

  黛琪

  (北京,网站编辑)

  《孔子》高光著,昆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一本书是否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色概貌,也需要借助于冥冥之中的某种机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晚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声音,就不绝如缕,于今尤甚。2004年的读经之辩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义为传统文化思潮再起波澜,而今年的国学院之争,使得传统文化四个字,引起了更加广泛的瞩目和争议。在这个节骨眼上,煌煌五十余万言《孔子》的出版,就显得不那么突兀而且非常搭调。

  《孔子》的基调是悲哀的,这悲哀是基于百十年来国人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一种否定态度而生的反拨和质问,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抱持的不自信以及绝望心态。并非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假想敌,但是每个时代和每个阶层,却一定有自己的假想敌,以传统文化为家园的知识分子,其假想敌就是反传统文化的思潮,二者共生并存。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风雨洗礼并且逐渐被意识形态化的孔子,即使没有被完全从神殿上拉扯下来,也至少是被扔在了国人身后的某个旮旯。虽说无用即为尊严,但孔子及其学说,并非诗歌哲学,乃是极有用世之心的学说,在当今实用主义大肆泛滥的时代,弃置不用,殊为可惜。以史为鉴,乃国学之精粹,在末世之今日,读《孔子》之书,非但不能消暑,反生出层层冷汗,何故?史鉴在此也。

  人类历史乃沧海长河,个人为其一粟,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本是第一要紧的生命启蒙,使一个生命个体,能深知自身虽仅有此生之时光,却活在有过去有未来的当下,知道自身来历,晓得传承续脉,不至于有颓废、孤独、绝望之感,此为异于“禽兽”的大区别,即人有“历史感”。

  书中所言历史,比比皆可参照目下,乃使人不得不领悟到,不管技术和生活方式如何进步,个体的生命,如果仅仅活在当下,断绝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断绝生命最本质的“历史感”之传递,而令每个个体都陷在“小我”的无知和黑暗中反复摸索,是多么可悲、愚蠢。可惜的是,“活在当下”,据我所知,竟已是很多人的口号和人生箴言了,不亦悲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