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韩静霆:我是扬子之友(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8:43 扬子晚报
  他的名片上印着32个字,“关东鲁人、文学甲虫、白石徒孙、痴魔画童、音苑学子、久废琴声、空军儒将、纸上读兵”,它精炼地包含了他一生的所学、爱好及成就,他便是著名艺术家韩静霆。昨天,这位“十运会”开幕式演出的总撰稿人来到本报,此行,他除了带着“十运会”所给的压力,还携着会见老朋友的欣喜——与《扬子晚报》交情颇深,并自封“扬子之友”的韩静霆,昨日在匆忙的行程中访问本报并拜会了本报总编辑朱铭佐等老朋友。开朗幽默、思维活跃的韩老看到本报记者与编辑都在忙碌着今晚开幕的“十运会”报道时,
词汇时髦地说:“现在大家都说PK,其实所有人,包括报业的工作人员都在PK台上,我一辈子都在艺术PK,我心里充满了那种激情与渴望。”

  画家身份“浮出水面”

  韩静霆,很难用某个具体的称谓去概括他的成就,小说《孙武》、《战争让女人走开》、《凯旋在子夜》;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希望》;三届央视春节歌舞晚会、两届国家文化部春节晚会以及多次大型文艺演出的撰稿策划人;他还是中国17位文职将军之一……他在数个艺术领域都成就斐然。不过昨天,这位出口成章的老艺术家见到记者却递上一份印刷精美的画册,他开怀地笑着:“这是我的名片”。

  很早就“悄然”涉足画坛的韩静霆,现在已经是位专业级别的画家,其作品文气摇曳、风格豪放。如今,他已经在国内外举办过若干次画展,其画作每尺售价达5000元人民币,此价格还在不断攀升中。韩静霆说:“现在是让我的画家身份浮出水面的时候了。”

  艺术人生起步于江苏

  韩静霆对江苏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昨天,他还告诉记者:“我的艺术人生是从江苏起步的。”原来,上世纪60年代韩静霆还是一位中国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时,曾被派往江苏扬州实习,那年韩静霆刚刚20岁,在扬州的那一年,他开始写诗歌,并且创作了人生第一部歌剧,自此,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心境年轻的韩老还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与江苏结下的另一份情缘,“也就是在江苏,我与我的妻子王作勤开始恋爱了。”王作勤是韩老的大学同窗,是扬州之行促成了他们的百年之好,“我们那会儿最常约会的地点是在运河边呐。”韩老眼光流转,有点“顽皮”地回忆着。

  我的心上还在长黑头发

  因为是那个长相老气的“东北人”雪村的父亲,大家都好奇眼前这个又年轻又活力的韩静霆究竟有多大,他大笑:“我26岁呀。”看大家乐,他马上又补充,“看你从哪个数字开始算。我的心上正在长黑头发哪”——韩静霆出口华章,难得的是,韩静霆与年轻人一样对流行事物还保持着好奇心与观察力,昨日,在聊天中,记者无意中还得知他居然是《超级女声》的观众。“我跟我老伴都喜欢看《超级女声》,看那些小姑娘在PK台上进行残酷的淘汰赛,我是边看边落泪啊。”韩老还对参赛选手如数家珍:“我最喜欢张靓颖和何洁,张靓颖带着点淡淡的忧伤,何洁却特别阳光。李宇春的胜利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那些姑娘们真了不起啊,要是我站在那种PK台上经受考验,估计早就晕过去了。”

  中国流行乐坛该换代了

  与众多乐坛老大级的歌手毛阿敏、田震、刘欢等人有过多次合作的韩静霆,对中国流行乐坛的未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思考。这不,“超女”现象让韩静霆看到了当今歌坛的希望所在,“《超级女声》证明广大听众与观众在强烈呼吁中国流行歌坛的换代!”韩老认为,20年来,中国出了很多歌星,他们还在舞台上继续唱着属于自己的歌,但是,这些歌手很多已经“老了”。“老百姓现在认为,你们都唱了那么多年了,该我们唱了!”韩老对“超女”们的歌声很有“看法”,他说:“你看她们唱的歌就知道,她们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中国乐坛需要世界性的、国际化的歌手。我可以断定,她们中的一些人一定会昙花一现,但也有人会成为大腕。”

  韩老对《超级女声》抱着高度的赞同,他说:“《超级女声》超越了任何的世俗的拦阻,使观众喜欢与不喜欢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这是中国传媒史上的一次巨大成功。”

  不过,作为一名著名的词作家,韩静霆也有自己的遗憾,他说:“《超级女声》的成功还证明了中国的歌曲创作大幅滞后,这场比赛是一次‘火歌’的好机会,但是没有什么原创的歌曲在演唱中得到推广。”说到这里,韩老大手一挥,豪情万丈:“《超级女声》能不能继续‘超级’下去,这还是个问号,但是,毕竟新时代来了!”本报记者张漪蒋玮/文鞠健夫/图
韩静霆:我是扬子之友(组图)
韩静霆:我是扬子之友(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韩静霆(右)在本报48楼鸟瞰南京新貌。
韩静霆:我是扬子之友(组图)
韩静霆 “我最爱看扬子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