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7:45 华商网-华商报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电视剧《家春秋》剧照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电影《寒夜》海报

  有人说他引领了一个时代,有人说他是上世纪良心的符号,还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位文学之父……他曾经,甚至还在被某些人淡忘,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们才有些慌忙地去回忆、思索。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巴金专著将成为读者近期收藏的目标

  本报记者 赵彬 摄
巴金留给我们什么(组图)
巴金的文章是许多读者心中的明灯

  本报记者 赵彬 摄

  西安 寻找一个名叫巴金的老头

  昨日的西安细雨飘落,文坛巨匠巴金逝世的消息传开了。记者昨日走上古都的街头,发现在西安
有些书店的醒目位置,已经设立了巴金作品专架。

  一个人的离开,或许在某一个时刻并不会如火山爆发般显现出撕裂的痛楚和影响。更何况,巴金是在饱受疾病折磨后,安详地离去,这于世人也是安慰。但在这些平静的表象后面,一种由巴金所传达的坚韧的力量又在默默地传递,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所真切体验生与死、爱与痛的世界里……

  谁在收藏巴金:书店为读者开设专柜

  记者昨日走访了西安南郊的两家书店,在纬二街的一家书城里,工作人员把记者带到一个专柜前,这里是名人名著专柜,巴金的作品很多,也包括一些研究巴金的著作,比如《走近巴金》、《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百年巴金》等。店内已经有一些读者在选购巴金的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书城这两天会为巴金设一个专柜。

  在小寨十字附近的一家书城,记者发现其门口设立的八个推荐专架中,工作人员对巴金的专架做了特别的安排,并书写有“巴金:20世纪的良知符号”的字样,十分醒目。专架上,有《巴金选集》、《我的四爸巴金》、《寒夜》等书籍。一位蹲在巴金专架下看书的男士告诉记者,自己平常看鲁迅、茅盾的作品比较多,而巴金的相对少些,不过从自己的了解来看,他的作品“诚实、直白、掏心窝子”。

  谁来阅读巴金:一个渐行渐远的文学背影

  记者昨日前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地对青年学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在文学院中文专业10个大三、大四学生的问卷中,围绕“你了解巴金多少”、“他哪些作品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社会”、“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否可以代表20世纪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形象”等问题的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知道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也有一些人不能完整地说出巴金6部以上代表作,而他们最近看的巴金的著作则是高中时期课本上的文章;而在看过的作品中,所有人认为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家》和《随想录》,因为这两部作品现在还影响着中国社会,《家》更是可以激励人的一部好作品;有8人认为巴金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是有巨大贡献的,留下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并与其他作家一起唤醒了一个时代;有9人认为巴金是20世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有1人认为巴金的逝世对中国现代文学很有影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采访中,一位文学院的硕士表示,在巴金的作品中,数《随想录》最具代表性,他那种敢说真话的态度即使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中也是比较缺乏的。巴金与茅盾、郭沫若等人,基本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而现在随着巴金的最后逝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谁来研究巴金:时代性让巴金研究落后于鲁、郭、茅

  在现代文学史上,国内不仅有专门研究鲁迅、郭沫若、茅盾作品的机构,而且还有刊物,如《郭沫若学刊》、《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文化》等。研究鲁迅的则有《中国鲁迅学通史》、《鲁迅研究月刊》。研究茅盾的则有“中国茅盾研究网”、《茅盾作品的译本研究》等。那么,有没有专门研究巴金的机构呢?记者昨日采访了陕师大文学院部分学者,据他们称,在国内除了有一个巴金文学研究会之外,没有其他的机构和刊物专门研究巴老的作品。

  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李震表示,因为巴金长期在上海居住生活,复旦大学关于巴金的研究比较集中,也发表过很多关于他的作品。同时,巴金老家的四川大学也有过相关研究,但他们在现代文学上的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在巴金的一生中有两个创作高峰,其中之一是《家》《春》《秋》时代,从20世纪主流文学来看,巴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上述三部小说是《红楼梦》之后最大的描写“家”的小说,巴老的另一个高峰是《随想录》,作品中有真诚的、文人忏悔的精神,在学术界是非常有影响的。对于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巴金作品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因为他的作品时代性太强了,不见得能让现在的学生们喜欢。

  至于为何研究巴金的机构和学生较少,有学者表示,中学课本中收录有鲁迅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祥林嫂》等,而巴金的作品因为大多是长篇的关系,很少被收录。郭沫若是大学者,他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所以也有不少人研究。但巴金的作品影响还会流传下去,也绝对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本报记者 唐爱明

  “第三只眼看巴金”

  巴金的几部文学作品是影视界改编的热门。从1937年《家》首次被搬上银幕到今天,很多人是通过摄影机镜头了解和熟悉巴金的作品的。

  三上银幕的《家》1937年,上海的明星影业公司第一次把《家》搬上银幕,并且动用胡蝶、刘琼、陈云尚、陈燕燕等当时的全明星阵容拍摄了这部作品。1953年1月,香港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拍摄得相当精致。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把《家》搬上银幕,演员阵容包括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而“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和第三部《秋》也都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被香港电影人搬上银幕。

  埋没的《憩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巴金的好友夏衍担任编剧、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

  昂扬的《英雄儿女》1952年3月初,以巴金率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人员来到了朝鲜战场。回国后,巴金根据采访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影片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震撼国际的《寒夜》小说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的生活。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闕文根据巴金小说改编拍摄了同名影片,由当红明星潘虹、许还山主演。吴轶凡

  调查手记

  “你了解巴金多少?”一位文秘专业的学生坦言不算非常了解,一位研究生连忙解释“我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对巴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一位中文系大四学生说出《家》、《春》、《秋》后思绪有些停滞。我有些茫然,原以为这样一个文坛巨匠,大家都应该十分熟悉,十分了解。

  在记者对十几个学生的采访中,有人称最近读他作品是在高中时代。在他们中,对巴金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早前的一个阶段,这或许与巴金一生的低调有关,也或许是和缺少宣传有关。有不少人无法完全感受他完整的个人魅力,甚至连他的作品也说不清。这个曾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家在21世纪的年轻人心中,更多的是剩下了“巴金”两个字。

  课本中,因为有“祥林嫂”,有人“强迫”你了解鲁迅,但因为没有《随想录》,所以没有人“强迫”你了解巴金。巴金的逝世,不是我们在制造文坛太过悲情的气氛,而是我们的确希望“巴金”这个时代的良知符号,在今天是逗号而不是句号,巴金的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唐爱明

  巴金核心价值:反强权求自由

  世纪老人巴金的逝世使我们又一次惊心于一位有信仰的作家的离去。许多人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种终结意识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反思———在对生命与世界的承担中摸索自己的信仰,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践行这种信仰,曾经是中国现代作家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而今,对信仰或理想的轻忽造成了当代写作的轻飘与空心化。

  我们看到,正是这种精神信仰,贯穿了巴金先生的一生。即使到了晚年,在1978年,人们尚未从那风雨如晦的阴霾中走出,在改革大潮刚刚掀起的时候,巴金已经开始致力于从文化上反思那场噩梦的根源。巴金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随想录》问世后,许许多多的读者从巴金的作品中,才开始明晰了自己站在时代的哪个坐标,历史的哪个节点。

  巴金先生的两大思想核心,一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二是强调个性的自由。反对强权与追求自由也成了巴金坚持的核心价值。从早期《激流三部曲》对于封建家庭专制的控诉与反叛,到晚年《随想录》中的深刻反思,巴金对于“独立性”的反思与追求始终是贯穿一致的。巴金的思想信仰曾使他饱受磨难,也使他保持了一个作家最为可贵的反思与批判精神。

  在消费时代谈信仰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谚语早已成为流行一时的小资口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感官、快感、商品、娱乐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后革命时代大众社会的主题词。作家,曾经的“社会的良心”,也开始在自觉不自觉地卸下作家之为作家的神圣使命。

  所以,今天我们纪念巴金先生,不仅仅他是一位留下了重要作品的现代文学重镇,更在于,如余华所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作家良心的代表。”这种良心,来自于他的正直的品性,同时,也来自他对信仰的追求与坚持。据《东方早报》

  让真理与青春同行

  李健吾曾经指出:“巴金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物属于一群真实的青年,而他的读者也属于一群真实的青年。他的心燃起他们的心,他的感受正是他们悒郁不宣的感受。……你可以想象那样一群青年男女,怎样抱住他的小说,例如《雨》,和《雨》里的人物一起哭笑。”他是“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巴金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个阶段是从他开始创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巴金作为一个小说家不断以他的杰作影响着他的读者。当时巴金声望的来源主要是他的《激流三部曲》。而他的《灭亡》、《爱情三部曲》和《寒夜》都是感动中国的作品。

  他可能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也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但他的强烈激情,强烈的对于青春冲力的渴望却让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而他对于“人”的持续探索也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

  巴金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之后,在这个时代,他主要的代表作是他的五卷《随想录》。他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表现了一个老人强烈的人道精神和对于社会开放和自由的渴望。这种解放的要求,这种不间断地探索和表现“人”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正是巴金的写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现代性”文化的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他的坦诚无伪的表达再度显示了作家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起到了一个“五四长者”的作用。

  巴金曾经在二十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这种感动已经铭记在历史之中。

  巴金当时追求的可能就是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寒夜》,还是晚年的《随想录》,巴金都有强烈的“世俗关怀”,都期望人们的世俗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精神生活的某些片面的因素,他对于“庸俗”的批判,追求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的努力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他能够让我们反观消费文化的弱点和问题。

  巴金虽然走了,但他的青春的精神却因对真理的坚持而永远常在。张颐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