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你不在,心空了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2:4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本报上海专电(记者王潇摄影报道)赵兰英,新华社记者,跟踪采访巴金老人26年。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过半百的大姐———身体微胖,面容憔悴。在她眼中,巴老既是工作对象,更是一位亲人。采访中,赵大姐时而欣慰地笑笑,但最终没有忍住眼中的泪,潸然而下。初识巴老:诚惶诚恐

  1979年,第三次文代会在上海召开。那时,赵兰英还是个小女孩,负责为社里写文代
会的内参。第一次面对巴老的时候,赵兰英既兴奋又紧张。“当时我是诚惶诚恐的,真的,他是我的偶像。”遗憾的是,她已经记不清楚当时的具体情形,以及当时完成内参的题目了。“我很自责,没有记下时间和印象。”但赵兰英仍然记得巴金对那次文代会的期望———“希望能开一个团结的大会”。那以后,巴老的所有新闻,包括获得什么奖啊外宾来访啊等等,赵兰英都在现场见证。为了更深入了解巴老,她还熟读了巴老的所有作品。如此以往,赵兰英与巴老熟识,两人从工作对象渐渐成为了朋友。“我很敬重巴老,他也认为我的文字有诚意,因为我从来不乱写东西的。”交往日久:成莫逆之交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两人已经成为了莫逆之交。记得一个冬天,巴老在家里抱着女婿送的一个暖手炉,赵兰英前去采访,发现炉子里的木炭快烧完了,离开之后便到处去找,最后还是托她单位的一个门卫费劲周折才买到。把木炭送给巴老后,巴老非常高兴,“一直抱着手炉不放,一会儿拿在手上,一会儿放在胸口,爱不释手的。”

  与此同时,巴老也非常关心赵兰英。不仅送了自己的很多作品给赵兰英,还时常关切地问候她身体怎么样了———那时,赵兰英落下了很多病,身体一直不好。那个时候,赵兰英几乎成为了巴老的代言人和巴老家中的一员。离别时刻:忍着悲痛工作

  17日下午,巴老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赵兰英除了悲伤,还得继续工作,心情极为复杂。18:00多,赵兰英坚强保持着镇定,事先告诉俞院长:如果巴老去了,需要你给一个准确统一的时间,否则大家会说乱的。

  19:00过,病房里气氛紧张,听到心脏器“啪”地一声停止,赵兰英拍了拍院长的肩膀,院长抬手看看手表,分针指着6。这时,赵兰英走到外面,给新华社打电话报告消息,“我的手在发抖啊!”19:10,巴老与世长辞的新华社快讯发向全世界。经家属同意后,新华社摄影记者赶到,拍了一些巴老的遗照,所有人都退出了病房。最后告别:就像失去亲人

  “打完电话,我心情异常沉重,极为复杂。”赵兰英眼含泪水,“我陪他走到了最后,虽然必须要工作,但我感觉就像失去了一位亲人一样。还好,巴老走得很安详!”

  此时,

医院开始为巴老清洗身体,换上了家属提供的衣服。赵兰英和家属一起进入房内,向巴老遗体含泪三鞠躬。“以前,我来医院看巴老,总会透过玻璃看最后一眼才离开,说一句‘巴老再见’,尽管他听不见,虽然他身旁满是机器,但人在那里,我心里就踏实。”赵兰英神情落寞、满脸悲伤地告诉记者:可是,当我那天最后一次回头看巴老的病床时,床上空空荡荡,只有洁白的床单,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不在了!遗憾:没去巴老故里

  除了关心赵兰英的生活工作外,巴老还经常与她聊及文学、生活的细节,包括巴金与妻子萧珊的夫妻情深、巴金与家人的生活状况等。

  当问到是否会再为巴老写点什么时,赵兰英告诉记者:“我现在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能够完成新华社的工作已经不错了”赵兰英遗憾地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非常习惯听巴老的四川话了,可惜一直没有去成都走走,看看巴老的故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