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大师音乐传奇》系列是京文·EMI根据旗下众多伟大艺术家的经典演绎所不久前推出的一个CD+附赠DVD的特别包装产品系列。该系列唱片是以每位艺术家为个体所特别策划出版的专辑,其中选录的都是该艺术大师生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为经典的演奏、演唱,通过聆听,欣赏者可以感受到每位艺术大师与众不同的音乐个性和非凡的艺术造诣。为了能够使音
乐爱好者更加深入地对大师的演奏有一个清晰直观的感受,该系列唱片的价值还不仅只是能够使欣赏者通过CD载体聆听到艺术大师们的最精彩演奏,同时还可通过唱片中被翻译成中文的说明书详细了解到大师们的艺术特点。此外,更可通过在该张唱片随碟所附赠的DVD中观赏到许多首次被披露的该艺术大师的珍贵表演影像,因此《大师音乐传奇》系列可以说是音乐爱好者们特别值得收藏的音乐文献,而低廉的产品价格则更将成为广大工薪阶层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的最佳购买选择。在继《大师音乐传奇》系列首批五款《伟大歌唱家卡拉斯音乐传奇》《伟大指挥家卡拉扬音乐传奇》《伟大小提琴家帕尔曼音乐传奇》《伟大大提琴家杜普蕾音乐传奇》《伟大钢琴家巴伦勃伊姆音乐传奇》面世之后,近日第二批《大师音乐传奇》系列唱片也陆续出版,在第二批《大师音乐传奇》系列中收录了《伟大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芙音乐传奇》《伟大女高音歌唱家卡纳娃音乐传奇》《伟大小提琴家梅纽因音乐传奇》《伟大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音乐传奇》以及《伟大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音乐传奇》的经典演奏演唱。这些音乐唱片为人们欣赏音乐,了解艺术大师富于个性化的演绎与诠释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成为20世纪音乐表演的艺术瑰宝。
(一)《伟大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音乐传奇》唱片编号:CD+DVD 5 57748 0 4
78岁高龄的俄罗斯大提琴家穆斯基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可以说是当今乐坛无与伦比、硕果累累的伟大艺术家。1927年3月27日罗斯特罗波维奇生于阿塞拜疆的巴库。纵观他家庭的历史,他演奏大提琴仿佛是命中注定,因为他的祖父、叔叔和父亲都是非常杰出的大提琴家与教师。有着绝对音高的辨别力的罗斯特罗波维奇4岁学习钢琴, 6岁时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同时开始尝试作曲。 8岁时,他举行了首次演出。13岁时罗斯特罗波维奇首次与管弦乐队合作演出,曲目是圣-桑的《A小调协奏曲》。除了大提琴方面的出色才能,他也成长为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
1943年,罗斯特罗波维奇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向他的叔叔学习大提琴,向舍巴林和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作曲。1946年他与莫斯科爱乐乐团首演;1948年毕业后旋即进入了苏维埃顶尖演奏家的行列。这时,已经有人为他写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协奏曲》。他与里希特组成二重奏组,与吉列尔斯、科岗组成杰出的三重奏组。1956年罗斯特罗波维奇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同时他也开始了在纽约和伦敦的首演。1959年他到英国演出三重奏,之后经常到那里演奏协奏曲或录音,并从此开始了与本杰明·布里顿的友谊。1960年9月他去伦敦推介肖斯塔科维奇为他写的协奏曲时,肖斯塔科维奇又为他写下了第二首协奏曲,与第一协奏曲相比,第二协奏曲少了些外在表现而内涵更为深刻。1964年爱丁堡音乐节,罗斯特罗波维奇与里希特在这场午夜场音乐会上连续演奏了5部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二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杰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下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3周内的9场音乐会上演奏了31首协奏曲。这轮演出可以说是大提琴与乐队最佳曲目的集成大观。不仅如此,罗斯特罗波维奇还继续以高超的钢琴技巧活跃于舞台,并开始了指挥生涯。
在罗斯特罗波维奇7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充满着对生活的好奇和兴趣。概括形容他的演奏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温暖”、“激情”、“丰满的音色”以及“大师风范”。在这张唱片中收录了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巴赫第1、4、5号大提琴组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他63岁时开始录制巴赫组曲全集。他早年曾经录制过两个很独特的组曲版本,但是这次他凭借着宝贵的经验承担起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录制。带着卡萨尔斯对他的影响和狂野的诠释,带着音乐永恒的结构与逻辑,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巴赫的作品所描画的人类普遍情感中找寻出了一种平衡的通路。最后他还对最权威的巴赫乐谱原稿,巴赫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的手抄本进行了研究。录音地点选在维瑟雷的圣-马德雷恩大教堂也是罗斯特罗波维奇亲自定的,他认为巴赫的音乐与教堂内部建筑结构的节奏是平行相应的,教堂里面也没有太多过分的装饰。在这个版本中,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强烈而投入,雄辩地证明了他是巴赫伟大不朽音乐的最佳诠释者。
(二)《伟大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音乐传奇》唱片编号:CD+DVD5 57752 0 7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是20世纪中期非常杰出的的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尤以演唱艺术歌曲为见长。这张专辑收录了她演唱的理查·施特劳斯著名的《四首最后的歌》等作品,代表了施瓦茨科普夫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施瓦茨科普夫1915年出生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受家庭的熏陶,施瓦茨科普夫自幼喜爱艺术,1934年,她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声乐,师从著名的艺术歌曲专家露拉·梅丝·梅纳,然而这位老师错误地将她的嗓音归入次女高音声部。施瓦茨科普夫后来转到另一位老师那里,那位老师发现了她嗓音中的女高音本质特征,这样,她就进入学校的高级歌剧课程班学习了几个学期,进行深造。1938年,她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首次登台演出了《帕西法尔》中的献花少女角色。此后她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一直演唱到1942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做了二十几场的客串演出后,她开始转而效力于这家歌剧院,但没演多少次歌剧,剧院就因战争的全线局势而在1944年关闭了。
在战争结束后,她逗留在维也纳,逐步重拾她的艺术事业,从1946年起,她又开始参加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剧团的演出。就在这一年的3月,她遇到了瓦尔特·莱格,这位富于洞察力的EMI唱片公司的制作人,在一次私人音乐会上被她演唱的罗西娜深深地打动了。就这样,莱格给了她一份录制唱片的合同。1948年施瓦茨科普夫转到英国唱抒情女高音的角色。1953年施瓦茨科普夫与莱格结婚。此时,施瓦茨科普夫的事业开始发展,并且达到了真正的国际水平,此后,她的定期演出场地不仅有伦敦和维也纳,还有萨尔兹堡音乐节、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以及拜罗伊特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她在这些地方以及任何其他的地方都备受欢迎,直到她事业的终期,她成为了她那个年代旅行演出到过地方最多的音乐家之一。在施瓦茨科普夫的事业中,艺术歌曲占据着与歌剧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她与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一起被尊为她那一代人中艺术歌曲的最杰出阐释者。后来,施瓦茨科普夫专心致力于演唱艺术歌曲,并且到最后,她就只演唱艺术歌曲了。1992年,她被册封为大英帝国女爵士。
在施瓦茨科普夫的备受赞誉的理查·施特劳斯作品演绎中,由乔治·塞尔担任指挥的《四首最后的歌》,同样也是一张极具价值的唱片,这部作品,施瓦茨科普夫先后出过两张录音棚灌录的唱片,本片是第二张,也是演绎得更为深刻的一张。在随唱片附赠的DVD中,收录的是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演唱《玫瑰骑士》第一幕终曲,这是1961年在伦敦拍摄的。
(三)《伟大小提琴家梅纽因音乐传奇》唱片编号:CD+DVD 5 57766 0 0
耶胡迪·梅纽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他出生在纽约一个贫穷但热爱音乐的犹太家庭里,他在两岁时就被带去听音乐会,并且他对音乐表现出良好的悟性,在4岁时,他得到了一把小提琴。5岁时,他在旧金山跟随富有传奇色彩的路易斯·帕辛格上课,7岁那年,举行了他的首次公开音乐会。在其后年间,他在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演奏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并且在9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他在旧金山苏格兰仪式大厅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出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1926年秋天,一位名叫埃尔曼的律师和犹太慈善家资助了梅纽因一家横跨大西洋赴欧洲的全部旅途费用。在巴黎,10岁的梅纽因演出了两场极为成功的音乐会,他演奏的曲目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此后,他便跟随住在巴黎的著名罗马尼亚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乔治·埃奈斯库学习,对于埃奈斯库,梅纽因一直认为他是后来在自己的演奏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1929年,梅纽因全家再次赴欧洲旅行,那年的4月12日的音乐会,是梅纽因开始其成年后的事业的里程碑:他与柏林爱乐乐团一起演奏了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协奏曲,指挥是布鲁诺·瓦尔特。梅纽因由此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同年11月,梅纽因前往英国,在伦敦举行了他的个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的门票销售一空。至此梅纽因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由于演出的需要,梅纽因的足迹几乎游历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梅纽因开始对人道主义问题发生了兴趣,并在其后一直致力于此。战争期间他不仅亲历前线为盟军士兵慰问演奏,和平时期他也经常到那些贫困国家与地区帮助世界范围的难民、饥荒和洪灾而举行音乐会。 梅纽因在1956年创建了格什塔德音乐节,担任了巴思音乐节和温莎音乐节(1969-1972)的艺术总监,还创办了梅纽因国际青年小提琴家比赛。但是最使他感到欣慰的,或许是在萨里郡的斯托克德阿伯农创立的梅纽因音乐学校。他一向主张对年轻人进行训练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天才得到培养发挥。在这张《伟大小提琴家梅纽因音乐传奇》的唱片中收录了梅纽因演奏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协奏、库尔茨指挥 )和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协奏、萨斯坎德指挥),而在随CD所附赠的DVD中,则收录的是梅纽因一段非常珍贵的演奏录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在上世纪60年代,梅纽因开始涉足他的指挥事业。他在这方面的活动,成为他后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他在自传中所提到的,“对于一位小提琴家来说,他穷其一生在指板上耕耘,当他能够挥舞起臂膀甚至跳动起来,似乎更加强了与人的交流,没有比这更为高兴的事情了。”在这部录音棚的录像中,他不需要打出全部的拍子,也应该是这样,因为他担当着指挥者和独奏者的双重角色。梅纽因在这里给出的指挥动作主要是作为一名室内乐合作者发出的。与他合作的是缩小了编制的法国广播交响乐团。梅纽因的演奏具有一种自省和内敛的意味,尽管如此,梅纽因为了照顾录音棚中在场的观众,还是在独奏段落时转向了他们。特写近镜头聚焦在独奏家的面部,他的眼睛经常闭着,显示出他带着强烈的内心情感;数字重整的音响将他那把小提琴纯净甜美的音色呈现了出来。
(四)《伟大女高音歌唱家卡纳娃音乐传奇》唱片编号:CD+DVD 5 57756 0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几乎没有哪位女高音比卡纳娃更有名气。出生于1944年的卡纳娃父亲是毛利族人,母亲则有着爱尔兰血统。卡纳娃出生后不久,就被另外一对同样有着混血血统的夫妇收养。正是她的养母发现了小女儿的声乐天赋,开始鼓励和培养卡纳娃,让她的声乐才华得以发展。在卡纳娃14岁时,进入了圣·玛丽学校学习,该校优秀的声乐教师玛丽修女曾经培养了众多具有跻身国际乐坛潜力的人才,她立刻注意到了卡纳娃特殊的嗓音。在玛丽修女的指导下卡纳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声乐大赛上获奖,一时间声震新西兰全岛。此后她被频频邀请在婚礼、夜总会、戏剧和电台中表演并录制了唱片。
不久卡纳娃来到了英国。在歌剧中心的学习。她的才华受到经纪人巴希尔·霍斯菲尔德的注意,霍斯菲尔德将她引荐给了著名的声乐教师薇拉·罗萨。离开歌剧中心后,卡纳娃于1969年在伦敦坎登音乐节演出罗西尼的歌剧《湖女》,她的表演掀起了不小的轰动,随即她便获得了作为科文特花园剧院初级演员的五年合约。在成功地扮演了不少小角色之后她的机会来了,卡纳娃被邀请出演《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角色,这个新制作由约翰·考普雷导演,科林·戴维斯指挥。这是一次个人的胜利,1971年12月1日,那一个夜晚,在那个传奇的时刻,明星诞生了。随后,卡纳娃被誉为第一流的抒情女高音,足迹踏遍全世界的主流歌剧院。1972年她第一次在旧金山献艺,出演伯爵夫人;翌年,她在格林德波恩再演同一角色;1974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饰演《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1975年在巴黎歌剧院演出《唐·乔瓦尼》中的多娜·爱尔薇拉;接着,1978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出演《西蒙·博卡涅拉》中的阿美利亚;1979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伯爵夫人;1980年在维也纳再演苔丝德蒙娜。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纳娃逐渐积累起庞大的演出曲目量和扎实的保留节目库,她的实力不仅表现在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作品上,一些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中的角色和古诺、比才、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也是她的强项。卡纳娃的嗓音是勿庸置疑的,那绝对是像乐器般的最美妙的抒情女高音之一,人们沉醉于此。就连伯纳德·列文,这位一向被认为是言语尖刻的专栏作家也被迷住了。与此同时评论界也争先恐后地用全新的语言来评述卡纳娃,说她的演唱流畅、深刻、丰富、润泽、光滑。事实上歌唱家的扮像要是与她的嗓音一样优美的话,其扮演的角色就会更加有魅力。
1981年7月,卡纳娃在伦敦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礼上演唱,估计当时全世界有至少七亿观众听到她演唱亨德尔《参孙》中的“天使显露光芒”。第二年卡纳娃受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女爵士。从此,卡纳娃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越来越高大,她经常出现在各种杂志和电视访谈节目中,而且她开始出现在一些观众云集的较非正式演出场合,而且大部分票价比在歌剧院听她的演出要便宜不少。无论行家怎样认为她这样的做法,卡纳娃觉得这是非常自然而正常的事情。因为在她歌唱生涯的开始阶段,她就曾经在新西兰的夜总会演唱影视歌曲来贴补自己声乐课程的学费,所以毫无疑问卡纳娃也非常喜欢在这种更为轻松的氛围中和众多观众进行交流。在这张《伟大女高音歌唱家卡纳娃音乐传奇》CD中收录了她演唱最受欢迎的咏叹调与独唱曲,其中有法国作曲家夏庞蒂埃歌剧《路易丝》、马斯内歌剧《玛侬》、《埃罗底阿德》、拉威尔歌剧《舍赫拉查德》,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修女安杰丽卡》、奇莱亚歌剧《阿德里安娜·莱科芙露尔》莱翁卡瓦洛歌剧《丑角》、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歌剧《汤豪舍》、莫扎特歌剧《魔笛》、韦伯歌剧《魔弹射手》、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中著名的咏叹调等。这几首咏叹调将卡纳娃独特的嗓音完美的表现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一位奉献了三十多年艺术生命的歌唱家,卡纳娃爵士自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尊敬与爱戴。她在最佳状态时的表现使我们领略到什么叫完美。
在随CD 附赠的DVD中收录的是卡纳娃演唱的莫扎特经文歌“欢乐,高兴”。在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饰演伯爵夫人一角,使卡纳娃第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她在卡迪夫的圣·戴维音乐厅的音乐会上,演唱了两首伯爵夫人的咏叹调,“爱神啊”是伯爵夫人向爱神祈求使她不忠的丈夫回心转意;“Dove sono”是伯爵夫人在回首从前的幸福时光。“欢乐,高兴”这首赞美诗是莫扎特在16岁时写的,尽管歌词内容虔诚,但具有非常歌剧化的风格。
(五)《伟大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音乐传奇》唱片编号:CD+DVD 5 57758 0
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在伦敦,他的名字利奥波德是取自他从波兰移民来的祖父。斯托科夫斯基在13岁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音乐家那样按传统成为一名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他发现学院教师们的理念既僵化又没有灵感。他参加了圣玛丽伯恩教堂的唱诗班,而且在里面演奏管风琴。16岁时,斯托科夫斯基获得了皇家管风琴家协会的证书。到了1900年他小试指挥技艺,开始执棒于伦敦的圣玛丽和查林十字街等地,但他真正的身份是詹姆斯教堂的管风琴师,两年后又转到皮卡迪利。管风琴在普塞尔时代曾经是非常风靡的乐器,但在1852年被彻底改造了。由于演绎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所展露出丰富的情感色彩,斯托科夫斯基很快成为了管风琴大师,这段经历一直影响着斯托科夫斯基艺术生涯,并通过后来他改编的作品表现出来。此版本正是斯托科夫斯基众多优秀改编版本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第一部用立体声技术录制的。斯托科夫斯基并没有在伦敦住很久。1905年他受邀来到美国,在纽约的圣巴多罗买教堂做管风琴师,这里正是他事业起飞的地方。当时美国管风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管风琴绚丽的色彩和广阔的音域为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巴赫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训练教堂的唱诗班,夜以继日弹奏管风琴,技艺日臻纯熟,终于在1907年4月举行了巴赫《圣马太受难曲》全曲的首演。从那时起,斯托科夫斯基的艺术生涯似乎离不开管风琴了,但是作为一位指挥家他出人意料地开始了与辛辛纳提交响乐团的合作。1909年,斯托科夫斯基在巴黎指挥科洛纳管弦乐团、在伦敦指挥新交响乐团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音乐会,受到了媒体充分的肯定与接受,而这其中他在法国音乐会上的表现更是使他获得辛辛纳提交响乐团职位的关键。辛辛纳提交响乐团的董事会与当地主流媒体都认为:“斯托科夫斯基先生不仅具有指挥家的臂膀也具有指挥家的天才”。
1921年费城交响乐团邀请斯托科夫斯基加盟,从此斯托科夫斯基在该团首席指挥的位子上坐了25年,他要把乐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乐团。在最后的两年,他与继任者尤金·奥曼迪共同分享乐团的指挥台。离开费城交响乐团后,斯托科夫斯基成为一位游走艺术家,他指挥世界各大交响乐团演出、录音,其中包括托斯卡尼尼的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新爱乐乐团、洛杉矶交响乐团、好莱坞碗型剧场乐团、休斯顿管弦乐团和比彻姆的皇家爱乐乐团。在这张专辑中,收录的都是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巴赫的作品,这些巴赫原来采用管风琴或小型弦乐队所作的音乐,经斯托科夫斯基改编成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之后,产生出非常绝妙的音响,带给欣赏者异常丰富的想象。而在随CD附赠的DVD中大家所能欣赏到的是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幕前奏曲》,这是1972年6月,90岁高龄的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重返伦敦,在皇家节日大厅举办的纪念他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60周年的庆典音乐会实况。尽管此时90岁高龄的斯托科夫斯基看上去很纤弱,但他的指挥始终是非常富有魅力且充满着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