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巴金遗体告别仪式昨在上海举行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2:24 燕赵都市报

  本报特派记者秦菁发自上海昨天下午,中国文坛巨匠巴金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百位政府领导、亲友的花圈挽联以及不计其数的读者花圈在大厅内外依次摆放着,门前近50米长的大道两旁,摆满了社会各界送来的600多个白色花圈,汪道涵、魏巍、黄宗英、谌容、王安忆等各界名人的名字都在其中。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专程前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为巴金送别,并慰问其亲属。随后作协同志也来为巴金送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表示,巴老是我们中国作协主席,是一代文
学巨匠,是名副其实的人民作家,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从石家庄到上海的路途中,一直思忖着该如何为巴老的告别仪式一文拟一个贴切的题目。当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徐汇区漕溪路210号的龙华殡仪馆,看见为巴老守候大门的人群时,脑海中曾经浮现的词汇黯然失色,对巴老再高的评价也只是一己之思,却代表不了这群自发赶来参加仪式的人们,他们没有言语,只是静静地等待,当维护秩序的警察允许入内的一刹那,人们又像是商量好似的排起队伍走近巴老。巴金生前的推拿医生朱鼎成从送别大厅出来后,很难受,因为觉得巴老比印象中瘦了很多。

  “为巴金先生送行”101朵鲜玫瑰围成心形殡仪馆最大的告别大厅前,“为巴金先生送行”一行白字嵌在黑底条幅上,不十分大却很醒目,就是这句无法再简单的告别语将全国各地的人们聚拢在这里,也正像巴老生前的为人和为文,简单而真诚。所以“为巴金先生送行”最能代表在心里为巴老留一片净地的人们的心情。记者注意到,除了一般遗体告别仪式的黑白两色以外,巴老的身边还围绕着大簇的红色玫瑰花,101朵鲜玫瑰围成了一个心形摆在灵台的正面,101代表巴老的享年,而红玫瑰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花,一位一直跟记者走在一排的老人颤巍巍地说:“能有一圈这样的红色陪伴巴老,相信巴老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笑得很灿烂。”巴金对他的读者是赤诚的,他的读者也一样回馈给他了赤诚。

  曾为巴老做助步车杨老先生坐轮椅来送行中午12:00:住在上海郊区的杨老先生原来在福利工厂工作,今年66岁,他说从早晨6点就动身了,坐着轮椅在公交车上颠簸了6个小时,12点终于赶到殡仪馆,杨老先生从1990年开始曾经两次去巴老家里,不是去探讨文学,而是为他订做助步车,巴老开始不会用,杨老先生一讲解就是几个小时。如今巴老不在了,助步车也用不着了,他却执意要来亲自送巴老一程。

  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校友录第一个名字是巴金下午1:0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成都、南京的校友会陆续集合到一起,原校友会会长77岁的吕鸣亚老先生昨天也跟着队伍来了,他曾经13次访问巴金,并有十多次书信往来。这次他们带来了一副珍贵的照片准备送给巴老的家人,这是1985年拍摄的《1925届校友巴金翻阅陈粤秀同学作文集》,照片上的巴老很慈祥,吕鸣亚老人说,“我们的校友会遍布全世界,但校友录的第一个名字是巴金。我每年的11月23日都会写一封慰问信给巴老,祝他生日快乐。”

  对孩子关怀从未懈怠儿童文学作家前来送行下午2:30:遗体告别大厅开始对群众开放,这时本来就很密集的人群一度变得拥挤,就在记者前面走的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并没有人搀扶,记者想帮老人家一把,他感谢记者的同时还说自己一人坐地铁来就是为了见上这最后一面,后来记者才得知他是原《儿童时代》的主编鲁风,86岁高龄的鲁老先生说,“跟巴老还是‘文革’前联系的紧密,他给我们《儿童时代》写过很多文章,后来他住院后,我们只是通过别人跟他见面并约稿。今天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殡仪馆只为巴老开放棺材是1200元普通的昨天,殡仪馆的人群只与巴老有关,因为整个上海龙华殡仪馆其他送别厅均停止举行一切告别活动,整个殡仪馆只为巴老开放。该馆负责人曾表示,巴老一生为读者而活,所以告别仪式对读者开放,并尽量满足读者、市民为巴老送行的愿望。而据殡仪馆工作人员说,巴老的棺材只有1200元,因为巴老一生俭朴,他的亲人也遵循遗愿为他选择了一副再普通不过的竹制加格板棺材。据悉,这次为巴老遗体化妆的是龙华殡仪馆特级化妆师杨杨。

  交响曲送巴老一程遗体在老沪闵路火化下午3:00-4:00:除了巴老生前最喜欢的红玫瑰伴绕在其左右,哀乐也换成了他生前最喜欢听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伴随着曲子的终结,4:00,巴老的遗体也被送往老沪闵路焚尸间火化。女儿李小林说过,“我们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向东海。”由警车开道,载着巴老遗体的“沪DG1966”号黑色轿车缓缓驶出殡仪馆,在路两旁,聚集的人们久久不愿散去,他们目送巴老最后一程。

  王蒙

  他是“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在告别仪式上王蒙说,巴老始终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重视文学的真实性,提倡说真话,提倡把心交给读者,关怀年轻作者的成长。主张作家要下去,创作要上去,而且时时有一种自省的精神,始终歌唱青春,对青年一代抱有很大希望。巴金是“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个阶段,他的作品期望让“人”从传统社会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从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而第二个阶段,他的作品则对于“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念。他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表现了一个老人强烈的人道精神和对于社会开放和自由的渴望。

  邓友梅

  重新穿上这身西装来看巴老

  著名作家邓友梅昨日穿了一件有些中山装风格的深色西装,他说这件衣服是80年代他随巴金去日本访问讲学时穿的,那是第一次穿,这是第二次穿,“20年了,重新穿上就是为了来看他。”

  吴贻弓

  最希望年轻导演演绎巴老作品

  著名导演吴贻弓表示,希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能把“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搬上银幕,“巴老这些作品是跨时代的,永不磨灭。”当年演过电影《家》中瑞珏的张瑞芳也赶来,虽然她还在住院,但巴老这最后一面依然要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