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帮“好莱坞”要拍“中国片”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09:44 南方都市报

  爱德华·诺顿主演的《面纱》即将杀青 本报记者深入桂林片场探班

  一帮“好莱坞”要拍“中国片”

  本报讯(特派桂林记者伍洁敏 实习生梁珈琳)华纳兄弟公司与中影集团合作拍摄的首部“好莱坞”班底的作品《面纱》(The Painted Veil)已将近杀青。本报记者前天(10月2
7日)深入位于桂林宜州的片场探班。《面纱》从导演、编剧到男女主角都来自“好莱坞”,但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有中国演员参演,又在中国取景,这到底是一部中国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让人心存疑虑。在记者探班采访中,该片的男女主角爱德华·诺顿与纳奥米·沃茨、华人演员黄秋生和导演约翰·卡伦在采访中都提到,这是一部“中国片”。

  据剧组人员介绍,《面纱》一直以每天拍两分钟的进度拍摄,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拍个五六次导演才收货,最多的一次拍了将近20次。据透露,美国片方计划把该片推向2007年奥斯卡的跑道,2006年10月左右全球公映。

  沃茨的布鞋很“中国”

  探班当天,纳奥米·沃茨被导演要求哭了不下15次,就为了一个短短20秒的镜头。见记者时,她小声说,待会她还要继续这场哭戏,希望保持情绪,只回答两三个相对简单和温和的问题。这是她在该剧组第一次接受媒体探班采访。

  即将在年底的《金刚》中亮相的女主角沃茨,在《面纱》中扮演爱德华·诺顿的妻子吉蒂,跟随丈夫到中国乡村生活。沃茨说,戏内戏外她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在戏外,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拍戏有语言障碍,要适应炎热的天气。在戏内,吉蒂在寻找浪漫的爱情。但是年轻时她生活在英国,环境不让她有太多选择,只能接受现实,包括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后来到了中国,慢慢才发现真实的状况,对自己手上的爱情又有不同的理解。”

  沃茨当天身穿米黄色碎花连衣裙,双脚却套着一双黑色的中式小布鞋。当记者问到她这双布鞋时,她神秘地说:“对,这是一双1930年代中式的布鞋。它代表了我角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给华人演员黄秋生加戏

  黄秋生在探班当日的凌晨才抵达剧组在桂林的“基地”。他在片中扮演一位爱国心相当重的军官,与诺顿和沃茨有多场对手戏。诺顿曾说看了《无间道》之后,相当期待与黄秋生对戏,这次也在记者面前盛赞黄秋生入戏很快,用中文和英文演戏都没问题。但黄秋生对于和诺顿合作,自嘲“飙戏失败”。他还是不改直率敢言的作风。问及接拍该片的原因,他墨镜后面的双眼闪动了一下:“因为可以和诺顿飙戏啊,但是输了。用英语演,顾得语言,就顾不上演戏;顾得上演戏,对白又说不好。接拍还因为当初看剧本的时候,我觉得军官这个角色也不怎么样,就是一个翻译,但是导演说要找一个最好的中国演员,他这么吹捧我,我就答应了。”

  据黄秋生介绍,导演给他这个华人军官的角色加了很多戏,让他更多地跟诺顿有对手戏,让他表现很多与文化、时代相关的态度转变,这也是他“飙戏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

  导演尽可能反映真实中国

  扮演军官的黄秋生在采访中谈到,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跟中国人本身的理解会出现差别,演出的时候要多花时间在与导演的沟通上,比如导演让他演的就是一个“英式”的中国军官。

  作为一位好莱坞导演,约翰·卡伦是否能正确理解并准确传达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塑造人物,成为当日探班记者最关心的问题。约翰·卡伦相当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为了该剧本准备了好几年,和诺顿一起查找了很多资料,也和几位华人剧组成员到中国调研,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到中国取景。到现在拍的过程中,我还经常向周围的中国工作人员征询,这样是否妥当,那样说话行不行。我没有在片中一下子讲很多背景的东西。两位主角在角色中本来也对周围环境很排斥,后来慢慢才让周围的中国人、中国习俗走进他们的生活。”

  约翰·卡伦后来强调,这毕竟还是一部爱情故事片,不是中国历史片,要以夫妇俩的故事为主,但整个环境要在他们的故事里表现出来。

  男主角访谈

  揭开诺顿的“面纱”

  爱德华·诺顿。诺顿曾在《沉默的羔羊》、《X档案》、《大买卖》、《第25小时》都有出色演出,还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以往演的角色多半有点“神经质”,他说这样的角色比较有意思,观众也更愿意看。这回他要演一位从英国到中国乡村生活的医生沃特,对爱情的怀疑、事业的追求和不同文化产生的冲击,都会在他身上体现。他说他本人没有以往演过的角色那么有趣。诺顿曾在耶鲁大学学习天文学和历史,熟读莎士比亚戏剧。他说他6年前就决定演《面纱》,其间还和导演一起做了许多调研。在短短20分钟的对话中,他很快地把话题说得比较深,在影片即将杀青时,向记者揭晓了片名《面纱》的含义。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知道你也参加了这部片的创作,电影《面纱》跟原著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诺顿:原著主题其实并非关于中国,而是关于一对英国夫妇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我们觉得它对中国的反映并不是那么真实的。我们想反映一个更符合现实的中国。

  记:你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保持信仰》,现在这部《面纱》也包含了关于“信仰”的内涵在里面,是吗?能具体说说吗?

  诺顿: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面纱》的每一个角色都诠释了“信仰”这个含义。片名叫“面纱”,它相当于我们脑子里对事情的一个固定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不一定是真实的。片中每个角色都在诠释着这一点。像医生的太太吉蒂,她相信浪漫,追求大家看来幼稚的爱情;我扮演的医生相信科学,相信凭自己的学识能改变周围;黄秋生扮演的军官,他非常爱国。往往是这曾“面纱”,挡住了大家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认识。这些人走到一起,通过矛盾与合作,大家才看清了真实的世界。

  记:那么你到中国拍戏之前,对中国的认识也是有一层“面纱”吧?

  诺顿:我之前来过中国,父亲在昆明住了6年,他跟我讲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我在大学里也读过一些中国历史,在到中国长期拍戏之前,我认为自己对中国的认识算是比一般人要深得多了。尽管如此,后来我还是发现,中国比我认识中的要更现代化得多。80年代我在学校读书时接触到的中国,大家都穿中山装,没什么传播媒介。后来我才发现这里是那么摩登和有复杂深厚的内涵。在这点上,中国跟美国很像。

  记:在此之前,剧组也到过北京、上海拍戏,能说说到桂林拍片的感受吗?

  诺顿:很多外国人到中国只会去北京、上海,没有机会到乡村。我们这次能到桂林来,给我一次很珍贵的机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们在筹备时就说过,一定要到中国拍,不能借别人的风景来表现另外一个地方的故事。现在这样才是一部真实的反映中国背景的电影。

  记:在你看来,《面纱》对于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在哪里?

  诺顿: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相互谅解,以及对自己的谅解,我想这样的主题是不分国界的,对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观众都有吸引力。而且,这是极少有的一部,好莱坞人拍的,反映中国的电影。我们做得非常用心,也希望大家会喜欢。

  拍摄现场

  来自全国各地9家媒体的记者跟随片方领队,天未亮便从桂林出发前往宜州片场。驱车足足4个小时,上午10点抵达剧组驻地。吃过早饭,在记者与诺顿和黄秋生对话后,汽车继续经过了40分钟崎岖上路,到达四周山水秀美的祥宝乡拍摄现场。

  现场两座相互关联的木制建筑物,是十几位工作人员经过45天才搭建而成,耗费木材30立方米。

  当天中午拍一场女主角沃茨痛哭的戏,托比·琼斯扮演的海关官员在当地村民的引导下,急忙前往医生夫妇俩的住地看望。一个短短20秒的镜头,导演要求演了15次,还不行,午饭后还要继续演。

  图:

  导演让黄秋生演了一位“英式”军官,只有头部动作,少有肢体语言。

  诺顿和沃茨两位“好莱坞”到中国乡间,慢慢才融入当地生活。

  拍摄现场按照1920年代的中国乡村建筑风格搭建房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