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3:17 长沙晚报
  “都知道浏阳出花炮,却少有人知道浏阳在历史上曾有‘南方礼乐中心’之称,与北方的山东曲阜齐名。”从事了10多年文物工作的浏阳市文物管理处党委书记何春平这样对记者说。

  浏阳能享有如此盛誉,是因为有一套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音乐———浏阳文庙古乐及其扎根的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教授在听了部分古乐后感叹:“真是难得的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可惜今天,这块“活化石”却已近暮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古乐辉煌

  浏阳文庙位于浏阳市圭斋路72号,是一处明清
风格的建筑,幽雅肃穆。在清朝,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文庙,用以祭祀孔子。浏阳古乐是与一整套祭祀孔子的典礼联系在一起的,它融歌、舞、礼于一体,除了担任乐器演奏的100余名乐生,另有64名舞生舞蹈,10名歌工歌唱乐曲词章,参加乐舞人数总共约200余人,表演规模庞大,气势壮观。

  浏阳古乐系清朝人邱之稑所创。清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知县特聘邱之稑为乐舞教习,邱之稑熟读经史百家,通晓音韵之学,他决心发掘古乐,再现《韶乐》的辉煌。

  现在看来,虽然邱之稑打出的是复古的旗号,其实他却是一名行动上的改革家。何春平说,邱之稑在康熙皇帝钦定的乐章———《律吕正义》的基础上,大胆地以“世俗之曲”乱其“雅颂之音”,对乐章曲谱旋律进行改造,加进了自己对古乐的理解。以前的舞蹈只有文舞———“羽籥舞”,邱之稑新创了武舞———“干戚舞”,这是其他任何地方古乐里都没有的内容。

  修改皇帝定下来的东西,这在当时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原本宫廷化的音乐,经邱之稑改造后,变得接近大众了,中国古乐从此再次“有声于天下”。

  1860年左右,曾国藩特意邀请浏阳古乐赴安庆演奏,并题词“精声正乐”、“雅淡和平”两块牌匾,古乐从此声名大振,全国各地都派人来浏阳学习,浏阳古乐教习的身影也一度遍及天下。到了民国时期,袁世凯为称帝筹备登基仪式,派人四处调查古乐礼,最后得出结论“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之说。

  民国初年,曲阜从浏阳学去了邱之稑所改编的唱奏法———包括“干戚舞”。由此浏阳古乐的唱奏曲谱进一步传遍全国,各地都仿效邱之稑所改编的乐谱。据说,东南亚华侨的祀孔乐章曲谱,也是用的邱之稑的这套曲谱。在清末民初,浏阳古乐迎来了其全盛期。

  “活化石”岌岌可危

  据记载,清末以后,浏阳古乐在战乱中历尽磨难:由于经常被召集到外地演奏,加上时局动乱不定,致使古乐器散失和损坏很多;抗战时期,把乐器埋在土里,使铜质“凤箫”音质损坏,并有8个编钟被盗。

  浏阳古乐最后一次演奏是在1948年。历经多年沧桑,浏阳古乐现已濒临消亡:200多件乐器舞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古乐乐器,为国家一级文物;当年演奏古乐的乐生和舞生先后故去,今尚健在的只有邱少球和刘百祥两位老人,都已过古稀之年。人们只能根据以前流传下来的“音律雅淡,静穆温和”等形容的词语,来想像一下古乐的味道。上世纪90年代,浏阳文庙曾举办了一场古乐演奏,但使用的是现代乐器,和真正的古乐已相去甚远。

  在浏阳市文管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邱少球家中拜访。今年75岁的邱老是邱之稑的后人,精神矍铄。邱少球9岁时进入浏阳文庙担任舞生,后成为乐生。他回忆说,每逢演出,凌晨3时就要起床做准备,5时在文庙开始祭祀。整个典礼有严格的规范,一点都错不得。说得兴起,老人还站起来,给我们演示舞蹈应该怎么跳。当邱少球试图向记者介绍宫、商、角、徴、羽调位,十二吕律等古代音律知识的时候,记者却怎么也无法理解“天书”一般的古代音律。老人无奈地笑了,随行的文物工作者也笑了:“这些东西今天看起来确实很难,我们努力听了,也只是个半懂。”老人凭借回忆,写了厚厚的一本古乐介绍材料,当他拿出这本材料时,记者又一次遇到了尴尬:里面很多专用字都不认识。

  面对这些古代文化遗产,记者成了一个“文盲”。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古乐的价值了,“活化石”岌岌可危。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中,浏阳市文管处分析了古乐濒危的三个原因:文化载体的变化,解放后,负责古乐演奏的礼乐局不复存在,古乐演奏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舞台;颇具造诣的乐师、舞生大部分已谢世,演奏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电子乐器大量使用,有的已逐渐代替了手工制作的古乐器,找不回古乐的原始风韵。

  植根儒家文化土壤

  何春平认为,浏阳古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扎根于浏阳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中。他分析说,承载古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文庙,虽然只是县一级,规模甚至超过了许多市(州)立文庙;浏阳的儒学教育非常兴盛,包括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文华书院在内的八大书院久负盛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年,一支孔子的后人从曲阜迁到浏阳居住,至今仍修建有孔子的家庙。有这样的基础,浏阳文庙古乐兴盛也就顺理成章了。何春平说,浏阳古乐是中国古乐的缩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能歌善舞”的美誉,其实汉族一样也“能歌善舞”,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上面的诗歌都是“歌之咏之,舞之蹈之。”之所以少被人提及,是因为汉族流传下来的大型成套乐舞不多,浏阳文庙古乐就是难得的珍品。因此,抢救浏阳古乐,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时得到了浏阳市文物管理处和邱少球的帮助,特致谢。)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演奏古乐的老乐生。资料照片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古乐舞动作幅度不大,这是邱少球老人在自家客厅里表演古乐舞。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古乐器:特磬及磬架。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宏伟壮观的浏阳文庙。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据浏阳文庙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祭孔活动非常隆重,其中文庙的祭孔古乐和舞蹈主要是在正殿两边的亭子里进行。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古乐器:敔。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古乐器:排箫和编钟。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古乐器:应鼓及鼓架

雅俗之音颂儒道(组图)
解放前的祭孔盛况。资料照片

  本版撰文/林俊摄影/陈飞

  浏阳古乐简介

  浏阳古乐源于《韶乐》,经邱之稑的修改后,具有鲜明的浏阳地方特色。一共六章,分别是:迎神昭和之章、初献雝和之章、亚献熙和之章、终献渊和之章、撤馔昌和之章、送神德和之章。清朝时,浏阳文庙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孔子典礼,民国时期改为每年公历8月27日孔子的生日时举行。古乐即在典礼上演奏。

  音乐部分名为“八音古乐”。采用金、石、木、革、匏、土、丝、竹等不同音质、不同音色而又协调的“八音”乐器,用于祀孔典礼中。舞蹈部分名为“八佾古舞”,舞者为8行,每行8人,一共64人,分东舞西舞各半,分别在殿的东西舞亭前。舞者手持舞具,舞有文武之分。在祭祀中虽然奏乐六章,但配舞只有三章,即初献、亚献、终献。舞生均为10~15岁儿童,由舞教习教授并管理,超15岁则升为乐生习乐,然后可升为礼生。

  演奏人员穿戴蓝衫和方巾,设各分管、以及乐教习、舞教习等,内部管理十分严谨。祭祀典礼中,礼、乐、舞三者结合,作舞时,动作必须整齐划一,与音乐紧密配合,同时与主祭人的进退和行礼动作默契配合,使两百多人不致杂乱无章。整个祭祀典礼用时约为两个小时,古乐演奏时长约为一小时。没有指挥,靠“应鼓”和“搏附”——两种击打乐器控制节拍。(来源:长沙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