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在故宫金水河东岸一间不足两米宽的平房内,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在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为记者打开了电子版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在一层层放大过程中,锦鸡的羽毛、画家的笔触、绢丝的纤维乃至画上粘补过的痕迹纤毫毕现。这就是故宫文物数字化保存的成果之一。通过数字化保存,将容易损毁褪色的字画上所有原始信息完全保存下来。“忘了告诉你,”胡锤说,“这幅画的大小是40G。”
1978年进故宫当摄影师的胡锤已经记不得当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照相机。因为那相机“连快门都没有,要把
镜头罩取下来曝光”。20多年来身为故宫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之一,胡锤幸运地看过了故宫内所有的国宝级文物。“举个例子,20年前我们做钟表馆的图册,当时我把所有能开得动的钟表都仔细研究了一番。”
以后也许很难有人再有胡锤这样的幸运经历了。1998年故宫提出了俗称为“数字故宫”的规划,最终拟定由故宫信息资料中心以面向内部的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外部的文化展示平台打造“数字故宫”。胡锤最喜欢跟记者谈的不是摄影、胶片,而是带宽。他说,今年年底故宫高清晰数码库就可以全部完成。虽然故宫内所有文物的数字化保存还遥遥无期,但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对故宫古建的保护发挥了作用。现在明清档案中相关的古建筑档案已经数字化;通过“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古建筑的信息可以转换成虚拟现实的模型或者二维的图纸;数字化的技术真实永久地将故宫内容易褪色的彩画信息记录下来。
故宫的信息化意味着文物非展示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绝不意味着文物将“锁在深宫无人识”。随着文物的不断增加,以及故宫传统建筑周而复始地修复,故宫博物院对于储藏和展览场地的需求仍然极为迫切。在故宫东华门内东墙根下的会典馆,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向记者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故宫地下文物库房。早在1982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鉴于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文物库房,这项论证直到1986年才得以通过。整个库房本来分为田字形,计划分四期建设。为了稳妥起见,1990年首期1/4建筑面积竣工,共收入文物76100件。1997年结束的第二期工程则一次性将剩余面积全部修建完毕。梁金生介绍说,故宫的地下库房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仓库:文物库房距地面10米左右,共分为三层100间,每间仓库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实际文物储藏面积为13000平方米,这不包括空调等设施占用的面积。“所有的库房实现了恒温恒湿,在防火和防盗方面也很先进。地库底板和四周都采用了双层防护,并按照三级人防标准设防,具有战争防护能力,同时具备抗震能力。所有这些在上世纪80年代都是最高级的。”
回头看故宫地下仓库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新事物,梁金生认为当初的决心是对的。包括二期工程和全部配套设备在内,全部投资约为1亿人民币的故宫地库首次实现了以前地面建筑根本无法做到的防风防潮。库内温度恒定在14到1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8%左右。它所使用的红外安全监测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大门和各小间的防护门用20厘米厚全钢铸造,并设有密码锁。为了防止监守自盗,规定下班时库房人员把钥匙交至钥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记,库房密码马上更改。而库房内的监视系统更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视。目前,超过60万件不易在地面保存的珍贵文物和20万册善本图书已经被收入地下仓库。梁金生介绍说,未来将对地库继续进行改造。“比如现在的中央空调只是对所有面积实行均等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但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条件要求。比如漆器、书画、木器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小环境。因此未来故宫地库的改造将会营造不同的小环境,以适应不同的文物。”
从郑欣淼部长和梁金生处长那里获悉,故宫新计划投资3亿~4亿元,在地库上建设的现代化二层展厅正在策划之中。可以想象这将引发怎样的争论。梁金生告诉记者,反对者主要是一些老专家。他们认为故宫的地基是个整体,不能乱动。不过梁金生认为,根据实际测量,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梁金生介绍说,新的现代化展厅准备采用仿古式建筑,但内部全部采用现代化设备。
其实在故宫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类似的动作已经完成。民国时期在延禧宫原址建了仿古钢筋水泥的延禧宫库房。最近故宫把这些库房建设成为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古书画研究中心,并已经在10月10日院庆时对外开放。在梁金生看来,新的现代化展厅走的正是这个路子。
在梁金生这样的“老故宫”看来,现代化库房和展厅的迫切需要来自于他们在故宫多年的经历。“反对(建库房和展厅)的人其实都不是故宫内的老专家。为什么?因为故宫的老专家们都知道故宫过去的库房是个什么情况。过去我们打扫库房,每次都是一身土。许多故宫的工作人员都说干的是个‘苦工’。故宫的建筑在不断地修,库房在不断地挪。有时动静大了还要拆卸屋顶,文物自然必须要搬来抬去。整个80年代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搬来搬去。现在有了地库,大家说,这下才像个工作人员的样子了。”
故宫书画鉴定专家聂崇正也笑谈早年在故宫的这种现象:“那时工作之一是抄故宫文物清单。这是份枯燥、不用动脑子的活。此外各部门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比如提取文物和搬运文物。过去我们发一件蓝布大褂,大伙儿叫它‘紫禁城牌’风衣,为的就是搬东西用。”
已经退休的聂崇正被故宫返聘,每天仍旧骑车来研究所上班。他现在还兼任嘉德公司的顾问。国家有规定,拍卖公司必须要有5个文物顾问。条件有三:不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已经退休;拥有高级职称。聂崇正笑言自己正好全都具备。在思想比较“前卫”的聂崇正看来,故宫近年来最重要的改变还是在观念上。“早年故宫曾遗留下来一种保守的心态,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故宫文物不让外人看,名为‘让故宫人员先研究’。但故宫其实并没有这么多研究人员和研究能力。”
聂崇正说,今天故宫博物院千方百计要大家多出研究成果,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去。在对外交流上也越来越有魄力。
在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看来,对于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博物馆,故宫不仅是要大家冒尖,而且严重地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学现代科技的。“过去故宫的大家出身无非是两个背景:一种是大家子弟,从小就对书画古玩耳濡目染;另一种是苦出身,在琉璃厂当学徒,在生存的竞争和乱世文物大流通的历史中学会了真本领。故宫过去一直提所谓的传承制,但是毕竟时代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时代不可以复制。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其实将来有院校背景、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中,一样可以出现大家。”李季对记者说,曾经有专家给他写信,建议故宫要有“养士”的风度,他对此表示赞同。“的确,我们需要有人去做常规性的保护工作,但总有些人要超脱一些。”
重建建福宫花园
2005年10月末,位于故宫西北的建福宫花园历经5年复建,即将全面竣工。时隔82年后,在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国慈善基金会共同努力下,建福宫花园终于完成了从废墟到殿堂的壮举。
即便是在国庆黄金周期间,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建福宫项目代表邱筱铭女士也在工作状态中。自2000年负责建福宫花园项目以来,邱筱铭5年来的生活基本如此。在香港出生、美国读书的邱筱铭在斯坦福大学学的专业是石油勘探。在做建福宫花园项目前,她一直是基金会老板陈启宗的私人助手。她自称一直做的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的工作,仅仅接受过6年广东话教育,邱筱铭说她是一个很西化的中国人。“接手建福宫项目后,老板对我说,让你来故宫正好学习中文,所以你需要付给我学费。”
在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之前,邱筱铭只来过北京一次,没想到这次一住就是5年。邱筱铭和建福宫花园的机缘其实也是故宫。1994年,纪录片《紫禁城》摄制组进入故宫。有感于故宫内众多精美的建筑年久失修,该片顾问、美籍华人唐小腴女士与香港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牵线搭桥,希望他出面赞助修复故宫,于是陈启宗认识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副主任王立梅女士。在三人共同参观了故宫西路包括建福宫在内的古建和废墟,考察了文物部门提供的各地文物待修复名单后,陈启宗决定成立非赢利性机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试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带动国内文物保护。陈启宗最终选定先做建福宫花园项目。按邱筱铭的说法,希望第一个项目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因其随建福宫而建而得名,是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的建筑。1923年11月25日一场离奇的大火将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
故宫古建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石志敏参加了整个复建工程从前期资料调研、现场勘查、施工设计等全套过程。“几十万字的资料,这么厚一摞。”石志敏的手比划着,“还有现场勘查,现场设计,专家讨论,然后才能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个工程是完完全全按照历史的状态修复的,时间是乾隆早期的状态。”
一个小花园9000平方米,只有9间屋子,却有20多名故宫古建设计者和80多位修缮人员把它分成三期工程做,其中仅花园内延春宫的预计建造时间就达两年。而整个紫禁城在永乐年间也只用了3年建成,邱筱铭说:“我当时就问,那如果你们建太和殿需要多少年?”但5年后邱筱铭在回答目前工程进度时有了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一切都按照古法,什么时候刷漆,什么时候彩画,一切都按最佳气候开工,按照纯古建的方法,进度,不快也不慢”。建福宫花园复建的预算正是石志敏亲自做的。“那是在1996年,当时是人民币4000万。香港方面筹集的是400万美元,所有经费采取的都是实报实销。这笔钱到现在还没花完。”但是这只是建福宫的建筑费用,不包括内部装修。“如果算上装修费用的话,预算还要增加一倍不止。”
当建福宫花园9个屋子的重建做到一半时,室内施工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石志敏透露,故宫和香港方面曾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建福宫花园主体建筑修复后,室内装修完全按历史的记载复建。在这个工程中故宫经历了三任院长,到现在郑欣淼院长到任后,最终确定将建福宫花园定位为内部接待的场所。这一决定最终定下了建福宫内装修的基调:宫内环境和建筑一切都按历史的原貌来做,室内则采用现代化的装修。邱筱铭谈到这个决策过程的另一些背景,“当时有一种意见是,花园内装修要和古代一模一样。我们想,故宫9999个屋子,9000多间内都和古代一模一样,有几间不同的有什么不好呢?”
石志敏和毕卫多次强调,建福宫花园的外部是按照传统方式建成,内部的现代化装修则是完全可逆。在古建部的办公室,邱筱铭正在和美国来的设计师曹凯文商量内部装修的问题。为了建福宫内装修,特地在东莞订做了一批仿古宫灯。邱筱铭说,故宫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打开库房,让设计师挑选古件进行仿制并加以改良。
“中国的宫殿就是这样经常翻新维修的。我们用的是真正传统的古法进行维修,我们要保留的就是古代修复方式。”这就是邱筱铭他们的目标:一个是把建福宫项目建成,另一个是把中国古建的工艺重新收拾起来。因为古建的维修不是从零开始,难以让工匠有机会掌握完整的古建工艺。而建福宫是完全重建起来的。在邱筱铭看来,基金会不仅仅只是一个投钱的角色。
“中国的东西,最美的都在里面。”邱筱铭说,“我曾经跟老外讲,你们不要以为故宫建筑上红红绿绿的彩画很庸俗。你们知道吗,那上面有13道工序,一道都不可以少。他们听我讲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造过程和意味之后,才觉得它们高妙,才开始认识到这些彩画的美。”
建福宫花园内,嘉靖年代的铜缸和新仿制的铜灯,新造的楼阁和古代的台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邱筱铭的助手,拿到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艺术史专业学位的毕卫小心翼翼地指着花园中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子拼花小路。“这是一只老虎,你可以看到它头上的王字。”这条故宫内惟一遗存的古代石子拼花小路,在故宫再也找不到第二条了。然而即便是用玻璃覆盖,也面临如何经常清理玻璃内野草的问题。对于建福宫花园未来的角色,毕卫说,“我们希望建福宫花园的开放是这样的:比如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开放3个小时,来参观的人可以免费报名,我们进行有条件的接待。这种方式在国外非常普遍。”毕卫说:“这样可以让那些真正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能够有机会看看故宫的精华所在。”
11月即将举行的建福宫花园建成典礼是否意味着与故宫5年机缘的结束?邱筱铭对记者说,其实建福宫的项目永远不会结束。除了继续运作管理,建福宫花园南部被焚毁的中正殿复建也提上了日程。虽然已在此生活了四五年,但邱筱铭认为自己最近才开始认识北京。她回忆起几年前修建建福宫花园的大木料需要在深夜运进故宫的那个晚上,她在午夜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故宫的高墙内,等待运送大木料卡车的到来。“有几个人有机会在午夜的故宫穿行呢?当时我一点都不怕。故宫的夜晚特别安静。它真是北京夜里最安静的地方。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参观故宫的权利时,也要意识到有保护它的责任。来参观故宫的人,大部分还没有出生,你知道吗?你要把它留给你的儿子、你的孙子。就像你爷爷留给你的东西,还得你继续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