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研究《中德学志》之必要性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9:32 南方都市报

  杂书过眼

  谢泳

  许多年来,我在旧书市场上,常常看到零散的《中德学志》,如果价格合适,我就买几本,原来还有配齐的打算,越往后越感觉没有希望,就放弃了。如今这本学术杂志,有时
候一本要价一两百元,让人感到莫明其妙。

  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这本杂志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术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我最早知道这本杂志,还是常风先生健在的时候,他常常提到这本杂志,说抗日时期,在沧陷区的学人能发表论文的地方不多,因为德国和日本是盟国,对这本杂志没有干涉,所以当时还在北平的学者常有人在上面写文章。常风写文章用的笔名是“荪波”,这个笔名他在给《新月》写稿时也用过。

  《中德学志》一共出版过6卷,约有22期,是当时中德学会主编的,最初名为《研究与进步》,1939年创刊,到1944年就停了。我没有完整看过这套学术杂志,但从已看到的一些零本判断,我以为对这本杂志做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从这本杂志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德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大体上涉及了当时中德主要的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情况,特别是杂志一度时期对德国科学的介绍,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意义不可低估,人文学科方面的情况就更多了。

  今年5月间,我在北京大学参加一个关于文学史方面的学术会议,认识了专门研究中德文化交流的青年学者叶隽,我曾和他谈起这本杂志,希望以后能有研究生对其做一专门研究。我还特别记得王蒙的父亲王锦第常常有翻译作品刊在这本杂志上,方面极广。其中有一本《德国的教育》还由中德学会出版过单行本,我买过这本书。

  记得这本杂志还专门出过一期纪念欧特曼教授的专集。欧特曼教授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地位可能类似于傅兰雅、林乐知和李佳白一类人物,他是李希霍芬的学生,编过《汉语通译》和《中德袖珍字典》等。1934年在同济大学做教授时突然去世。他去世后,学生和校方专门印过一本《欧特曼教授哀思录》,线装一册,当时中国许多学者和他的学生写了纪念文章,因为他的地位独特,当时中国几乎所有与德国有关的学者都写了文章或者送了挽联。这本《哀思录》对研究中德文化交流也非常有价值,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就是同济大学专门研究这方面历史的学者,也没有提到过这个东西,可见不易得到。前些年,我的朋友黄恽知道我对此类东西有些兴趣,曾送过我一册,现在还放在书架上,估计将来还会派上些用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