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理论也需“真诚与良知”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9:33 南方都市报

  诗学理论

  熊国华(文学教授)

  诗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现象、风格、流派作一般性的描述,而是要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中尽力发掘诗歌创作的内部规律,在以往诗歌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一些可能调控
文本生长的样态,并在众声喧哗中提出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研究者思考的精微与深刻。《中国新诗学》在以上几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中国新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以来,至今已走过80多年历程。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民族的灾难与新生、历史的沉痛与巨变、人性的丧失与复苏中崎岖发展,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然而,新诗批评和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在新诗学的研究领域相当薄弱。近读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堪称一部体大思精、富于建设性和美学价值的诗学专著。

  《中国新诗学》的价值,首先在于作者把中国新诗作为一个完整的诗学系统加以研究。全书分为十一章:诗性智慧、深谷体验、诗情的物化形态、诗思的呈现方式、艺术的时间、缪斯的空间结构、诗之传学、诗之接受、此岸与彼岸的汇通、关于诗的对话、诗学前沿,涵括了诗歌的发生、本质与特性,创作主体的诗性体验,抒情诗和叙事诗的特点,意象、表象与意境的分别与构成,诗歌的时间艺术,诗歌的空间结构,诗歌的语言与传达,诗歌的接受,大陆与台湾诗歌的分流与共享,诗歌的多元对话,诗学的前沿思考等。也就是说,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诗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各个环节,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孤立的研究,而是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研究。这同有些虽然印着“××诗学”的书名,其实是一些论文的拼凑,或者只是研究诗歌某个方面、某个诗歌流派的著作,在理论框架和学术视野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现代诗学的宏观建构上有了新的突破。

  诗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现象、风格、流派作一般性的描述,而是要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中尽力发掘诗歌创作的内部规律,在以往诗歌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一些可能调控文本生长的样态,并在众声喧哗中提出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研究者思考的精微与深刻。《中国新诗学》在以上几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例如:作者把以诗的方式掌握世界的广度层面和深度进向,归纳为“历史的诗化展示、诗情的审美判断和创建‘人的世界’,这三重视界的融合”;把中国新诗形象本体概括为“神本”、“物本”和“人本”,并指出这种转向“是诗向自身的回归”,“是一种艺术符号和审美价值的转换,是以追求人的内心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向封闭的艺术世界索取自由”等,这些都对新诗创作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杨匡汉在书中多次强调诗人的“真诚与良知”。其实,“真诚与良知”也是诗歌理论家应有的品质。理论家要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要坚持真理,要有敢于在诗歌弊端、错误观念面前说真话的勇气和力量。他反省多年以来流行的诗史研究,认为:“那种以革命发展阶段去剖析诗歌艺术现象,那种从‘配合政治’出发,以为时代诗情只能化作战鼓和号角式的歌吟的诗学见解,未必是现代诗歌的全面展现,也非常可能将一种偏执导向过分地夸张。”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作为一定时代、一定文化和一定个性的精神产物,诗的首要条件是美的价值的实现,是成就从情感到灵魂的塑造。”也就是说,诗首先要是“诗”,这对长期以来习以为是的观念是一种反拨,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诗歌批评首先应面向今天,对当下诗歌创作发出自己真诚的声音,而不应当采取媚俗的或者回避的姿态。“当我们对这些年的诗坛做冷静的省察,不难发现存在着两种向度的涌动:一类诗歌照旧是对生活表象、事件过程的平面化的诗意形容,传达的是泛社会情绪和泛公共情感,并未见得有个体体验的深度介入,亦无人类普遍精神象征的高度提升;另一类诗歌在嵌入个人情感乃至心里隐衷时,由于对个体的偏执而滑向对于琐屑的放纵与煽情,其灾难性的后果,即演成平庸、无聊、自怨自艾式的喋喋不休。”除了对诗坛的弊端提出善意的批评,杨匡汉还进一步指出:“诗歌创作是极其崇高而又富于个性的精神现象。诗应该是在‘个体砖块’的金字塔上,闪耀着和辉耀着既是个性又通会共性、并非个体又拥有众多个体、既入世又出尘的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他鼓励诗人拥抱生活、拥抱世界、拥抱人类,“超越狭小的一己经验,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和更高的层次上研究人生,理解人生,升华为诗,并把外部的自然变成解放内部的符号,记录人生的一次次向上的搏动”。

  《中国新诗学》无疑将中国新诗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新诗学的“建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考的沃土和新的生长点。

  图:

  《中国新诗学》,杨匡汉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39.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