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之后,本届电影节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接受了采访,就本届金鸡百花奖分家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保留电影节但评奖隔年评——金鸡百花性质不同
吴贻弓说,金鸡百花电影节从在桂林举办第一届到现在,14年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
的品牌,观众已经习惯了每年见到这样一个关于电影的节日出现。当年电影家协会和文联提出创办“金鸡百花电影节”,是因为两奖在历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加上中国电影正处在低谷,因此合二为一有一定的好处:既可以结合专家的观点,又可以看到群众的意见。
但是,金鸡奖和百花奖不论从历史还是从性质、受众等各方面来说,都有着很大差别,吴贻弓表示,“因为中国目前的电影奖项,不论是金鸡、百花,还是华表,都各有其承载的使命与任务,也各有评奖条例、指向和规则。金鸡奖就是一个属于中国电影人、电影专家们自己的奖项,而百花奖则是由观众们评选出来的,符合市场和观众口味。”吴贻弓说,“中国电影近年来有了复兴的趋势,最近几年的产量都在不断攀升之中,因此‘两奖合一’就给组委会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比如去年,我们组委会就需要观看两百多部电影,所以,为了让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周到,也为了使电影节有更好的发展,组委会决定保留电影节一年一度的名号,但评奖却分开进行,隔年一届。”
他表示,与金鸡百花奖的分家相呼应,两奖所选择的参评影片的期限也从一年增加到了两年,“这其中当然可能会有重复,但既然金鸡奖和百花奖受众和性质不尽相同,那么两年都获得提名并且都获得奖项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
有实力有可能获某一奖项——港台影片不是陪衬
港台影片参展是否属于电影节的“陪衬”?对此吴贻弓认为,港台影片进入金鸡奖评选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分量比较重的、相对权威的一个奖项,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对于参与到这一奖项的评选也有过一定要求,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让港台影片参与到金鸡奖的评选中都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并不是组委会为了扩大影响所做的“补救”性质的事情。参展、参评的港台影片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并非“陪衬”性质,完全有可能夺得某一奖项。
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档期上同台湾金马奖等奖项的“档期”有些冲突,以致有些明星因安排不开档期从而退出“金鸡”选择“金马”。吴贻弓表示,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的时间向来都不固定,因此从来没有过避开其他电影节的想法,而世界上电影节如此众多,也难免有“撞车”的时候。比如,上海电影节同东京电影节就有过相似的“撞车”,至于嘉宾们到底是参加哪一个电影节,那就只能看他们自己的时间和想法了。
片方因版权拒绝提供样片——有些大片未能参评
对今年上映的某些优秀国产影片并未参与到金鸡奖的评选问题,吴贻弓表示,由于今年的评选规则与往年不同,影片并非由制片方直接投送,而是由各地影协推选投送,因此并非所有今年拍摄完成的电影都会出现在评选名单上。而有些商业类“大片”没有参评,则是因为组委会要求他们提供样片,但从版权的角度考虑,这些大片的制片方拒绝提供出来,因此组委会只能尊重这些导演和制片方的意见,放弃将这些电影纳入评选范围之内。至于这种评选规则的修改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在尚无法给出定论。
记者手记
“爷”的聚会
昨天上午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著名导演苏叔阳当着众多记者的面开玩笑说:“记者们,你们也知道的,现在这些小爷小奶奶们,难伺候着呢!”苏叔阳话里所指的,是当下这些年轻明星们,但是,从昨天的场面来看,“难伺候”这句话,用在参加电影节的所有人身上都合适。
组织者难伺候。几乎所有的主办方、来宾、组织者都拒绝记者们长时间单独约见的邀请,理由一律都是:“没时间”。以至于《南方周末》的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代表广大记者向组委会呼吁:既然电影节号称要向国际化发展,要做成东方的戛纳、中国的奥斯卡,那么,是否在对待记者的问题上,也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给记者们更长的采访时间?
来宾们难伺候。所有的来宾们,有名气的前呼后拥,没名气的小明星们也故作庄重。傍晚酒会的时候,在苏有朋入场后,一位不知名的女演员在通过安全门前,被一位老太太误叫了一声“章子怡!”然后自然是引发了一片混乱,诸多记者一阵瞎拍,却不知道主角到底是谁——问题是,那位女主角,居然还露出稍许憎恶的样子,匆忙递上请柬进入酒会现场去了。
记者们更难伺候。全国400多家媒体参与此次报道,记者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上午的记者招待会,有人甚至穿着“人字拖”入内,还要求提问,为了让主持人注意到自己,该记者甚至将鞋子脱下,光脚站在椅子上,大叫大嚷。在被拒绝之后,甚至“愤然离场”,嘴里念叨着:“我也是某某集团的记者啊,这么瞧不起我们?”
所以,昨晚的酒会一片混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组织者没有经验,来宾们不会配合,记者们也是乱哄哄犹如无头苍蝇。好好一个百年庆典酒会,甚至要出动武警官兵驱赶人群维持秩序。在一片混乱中,一位保安说出了整个电影节的真谛:“这儿现在来的,都是把自己当爷,问题是,这么多爷,谁来伺候谁呢?总得有个主次啊。”
既然如此,这届电影节所要解决的中国电影发展问题,似乎也就可以简单地归纳为4个字:“素质问题”,不但要提高电影本身的素质,同时也得提高电影人的素质、记者的素质以及所有组织、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人的素质。毕竟,现在梦想恢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或80年代那种新片上映万人空巷的盛况,不是由这些摆架子的“爷”们创造的。特派记者/郑照魁(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