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 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09:44 黑龙江日报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

  这是作者珍藏的老照片。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马徐维邦的夫人马素贞,右起第二人为马徐维邦的二女儿马承莺,第三排右起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分别为马徐维邦的大儿子马承镳、三儿子徐承钟、四儿子马承铨。

  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爷爷,20世纪30年代著名电影导演马徐维邦;当电视剧《冼星海》在全国热播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冼星海、田汉为爷爷编导的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作词、谱曲;当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抗日的歌声又一次在祖国上空回荡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掀翻鬼子们的船,不让他们渡黄河……”的《夜半歌声》插曲《黄河之恋》。再一次翻开尘封的历史,一张张老照片、一幕幕情景又让人回到从前。感慨万千,不觉泪涌,就让这沉寂几载的情绪在这样的时候释怀吧。

  爷爷原名徐维邦,字继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浙江杭县,幼时父母双亡,被其父的一位好心朋友收养。失去父母的生活岁月将他锤炼得独立、坚韧、顽强。他从小酷爱艺术,尤其美术,18岁便只身来到上海,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于才智聪颖,学习刻苦,成绩跻于前茅,一年后即有作品发表在专业刊物《美术》上,受到刘海粟校长的赏识。毕业留校当了助教,后又受聘于浙江美专。爷爷在教书期间,一面执教一面潜心研究各种化妆艺术,为了有所造诣,他经常出入影院。他钟情于好莱坞电影,对影片中的布景、化妆、著名演员的表演崇拜得五体投地,久而久之萌发了献身电影事业的决心。

  1924年,爷爷毛遂自荐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美工”,同时客串演员,在《诱婚》、《上海一妇人》、《良心复活》等影片中担任角色,他的化妆、布景、演技均受到好评。

  1926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为上海朗华影片公司编导了影片《情场怪人》,在这部处女作中,爷爷已初显奇异诡谲的导演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1929年,在天一影片公司任导演时,爷爷自编自导自演的《混世魔王》,成为中国第一部恐怖片。他主演魔王一角,充分利用自己潜心研究的化妆术和驾轻就熟的演技,把魔王演得十分神秘而恐怖,该片上映曾轰动一时,爷爷也因此被称之“东方郎却乃”(郎却乃是好莱坞著名演员,以擅长化妆各种形象而著名,有“千面人”之誉)。

  1930年,爷爷创办了自己的“天马影片公司”。父亲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客厅的墙上挂着爷爷自己画的油画———带着翅膀的飞马,它像一幅图腾,表明着不受约束,实现艺术追求的理想。但由于资金短缺,只编导了一部《空谷猿声》公司就宣布倒闭了。后来几年爷爷又在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暴雨梨花》、编导了有声片《寒江落雁》。曲折的情节、冷艳的画面、感伤的情调体现了他艺术追求的特点,也展示了他异于别人的导演风格。

  1937年,36岁的他为新华影片公司编导故事片《夜半歌声》,一举成名,从此以“恐怖片导演”蜚声影坛。各大影业公司频频向他招手,他又为天一、联华、艺华等十余家电影公司编导《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等几部带有恐怖色彩的电影。从20年代到40年代,他都在上海从事电影编导工作,解放前夕到了香港,先后在长城、新华等影片公司导演《琼楼恨》、《碧血黄花》等影片。爷爷在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共导演影片三十二部,绘制三本素描画册。有人说上海美专没能再造就一个大画家,中国电影界却诞生了一位恐怖片大导演。

  爷爷拍戏的态度十分认真严肃,从不跳拍镜头,对演员和工作人员要求也十分严格。所以,镜头重拍次数多,进度慢。他说话很轻,从不示范给演员该怎么演,只讲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和理解,直到演员的表演完全符合他心里构造的场景和模式为止。《夜半歌声》公映之后,知情人曾说,《夜半歌声》中的一草一木,都是马徐维邦亲手抚摸过的。他对布景服装道具一点都不肯马虎。剧务统计,演员拍一天戏,马徐已工作了三天。为等一块云,他可以让整个剧组连着等上18天。因此,他不但具有“恐怖片大导演”的称誉,后来也得了一个“慢手导演”的外号。

  爷爷本姓徐,怎么又冠以“马”姓呢?他的四个子女有姓“马”也有姓“徐”的,怎么没有姓“马徐”的?这对外人来说一直是个谜。事情要从他入美专读书时说起。那时他与一个叫马素贞的女孩相爱,这个女孩很漂亮,是商人家的小姐,住在南市区小南门街———有名的马家厅88号。马家无子,愿意徐维邦来“乘龙”,条件是必须“入赘”。正在热恋中的他满口答应,订婚时,按入赘的惯例,徐维邦必须改姓岳父家的姓———“马”。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独苗,不能改掉“徐”姓断了宗室,两难之际他巧妙地在“徐”姓前面加上“马”。1921年3月10日的结婚证上仍是徐维邦,结婚后遂改成“马徐维邦”。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在中国《百家姓》里都没有的复姓“马徐”。为了不断“马”、“徐”家的后代,双方商议子女姓氏,结果四个孩子中,只有排序老三的父亲一人姓“徐”。

  爷爷人瘦小,父亲形貌酷似爷爷。家人对父亲格外关照,爷爷也把他当成徐家的后代。父亲小的时候,爷爷在电影厂拍片,只要方便,父亲就跟其左右,厂里的人都叫他小马徐。冼星海和田汉是爷爷的好朋友,他们常来家里商量工作,冼星海为人和善,也喜欢小孩子,经常把父亲抛上抛下地逗他玩儿。父亲小时候也因为姓氏受了不少委屈,常有人问他:“怎么就你姓徐?”他生气了就说:“我是捡来的!”他们兄弟四人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因为那时家里人口多,爷爷在后期的编导工作中没有太成名的作品,收入有限。为了不亏待“徐”姓独子,父亲后来就读南通学院。伯父走了爷爷的路,在上海美专学习。

  1947年爷爷要去香港,那时21岁的父亲也想跟着去搞电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拍电影不容易啊,好好读书,等大学毕业再去,有可能的话我带你一起到国外发展……父亲一人送他到码头,爷爷乘坐上海香港的最后一班“京盛轮”号轮船离开了上海,没想到那就是他们父子最后一别。虽然爷爷后来回过上海,但父亲一直在哈尔滨工作,没能见着。

  其实爷爷本来可以同田汉、冼星海等一起走向延安。听父亲讲,当时田汉和冼星海也约过爷爷,但爷爷终因家庭的拖累未能同行,这也为他后来的生活道路埋下了阴影。据伯父回忆,解放后,爷爷曾回到上海,此时正赶上三反运动时期,电影业比较萧条,爷爷为找不到工作而焦虑,决定重返香港,伯父劝他:爸爸还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吧,我们有吃你有吃……倔强的他不愿意依靠别人,于是又回去了。

  在香港高速度、低成本的制片环境下,他的导演方法不太受欢迎,导演的《烽火鱼舟》、《卧薪尝胆》、《红拂私奔》、《胭脂井》等影片,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失去了他原有的艺术风格,粗制滥造的制片使他意志消沉,艺术水平日下,这使他痛不欲生。奶奶得知情况,去信力劝爷爷早日返家,落叶归根。但爷爷好强,自愧一事无成羞于即返,总想略有积累,并要奶奶去香港然后再一起回来。1959年冬,奶奶开始申请去香港,在证明即将批准的时候,1961年2月14日除夕之日,在领救济金的路上,爷爷因车祸不幸身亡,惨死在万家同贺新年之时,享年60岁。

  当时香港影界哗然,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恐怖大导演留给我们的最后悬念”、“是自杀还是意外,居然又成为电影野史上游荡的又一个斑驳的恐怖外壳……”爷爷的死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

  其实爷爷是要回来的,在他的遗物中有许多给子女买的东西,奶奶已准备去香港接他……

  1937年2月20日由爷爷编导、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摄制的故事片《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电影院公映,一时产生巨大的轰动,创下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记录。当时报纸这样报道:“中国影坛第一部有声恐怖巨片《夜半歌声》在金城开映以来,卖座盛况打破金城历来记录,每场因迟到而抱向隅之憾之观众,达千余人。”以后又到北京、天津等地上映,盛况亦然。报界称之为“大量观众倾巷而至,影迷府上十室九空”。解放后又复演,依然如此。影片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三首插曲更是不胫而走,一时传唱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影片之所以成功,与田汉先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据著名影人顾梦鹤、沈寂回忆:1936年,爷爷以美国片《剧场魅影》为蓝本,改写成一个剧本,故事虽很动人,但缺少时代气息,新华影片公司知道他与田汉是好朋友,委托爷爷去找他,约他当编剧。田汉当时被国民党软禁在南京。为此,爷爷带着剧本多次奔波于沪宁线上,请求田汉先生润饰加工。田汉不仅修改了剧本,同时为了配合当时爱国抗日形势,与冼星海携手为剧本谱写了三首插曲:凄凉而又充满激情的主题歌《夜半歌声》、奔放昂扬的《热血》和气势宏博的《黄河之恋》,特请化妆名家辛汗文任化妆,并由当时负有盛誉的演员金山、胡萍、施超、王为一等主演。强强联手盛况空前。爷爷当然更是功不可没。他在长达八九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劳累过度,曾几次吐血,仍兢兢业业坚持拍竣。

  爷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当时与另一位导演沈西苓并称“影坛二怪”。他的导演风格冷峻、阴郁,人物形象神秘、恐怖,具有鲜明个性。他善于利用光线、色调来制造气氛。他在《〈暴雨梨花〉导演者言》一文中这样阐述:“摄影在我的艺术,清晰而柔和,不算能事,要能拍出阴沉而愁惨的空气,同时还要顾到美的成分,这才能算可贵的。”爷爷就是这样,以荒诞、冷酷,甚至残忍的手段,通过非常的视觉来曲折地反映病态社会,让观众在恐怖中感受回味现实人生。他执导的电影的鲜明特点使得他获得“中国的希区柯克”的称号。也被人称为“鬼才”。

  此外,《夜半歌声》的另一轰动原因就是广告宣传。当年此片吓死人几乎沪人皆知。有一天各地报纸都转载了上海市的一则头条新闻,标题是“马徐维邦影片真恐怖夜半歌声广告吓死人”。

  原来被称为“噱头大王”的新华公司老板张善琨为了配合影片上映,在上海静安寺路跑马厅对面,悬挂了一块数层楼高的巨大广告,一个魔鬼似的巨人伸出两只巨掌,身上披的黑衣随风飘动,旁边是一个擎着蜡烛弯腰弓背的老妇人牵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少女,极尽阴森恐怖气氛。时间一久,广告的下角裂开了,晚风吹来时,持烛老太前后摇动,烛光忽明忽暗,大有呼之欲出之感。3月4日傍晚,一妇女领着小孩儿路过此处,小孩被广告吓倒,3天后便死。消息很快传遍了沪上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后来根据群众要求拆除了广告。于是报上的广告又加上:“奉谕,六岁以下儿童禁止入座!”这样一来,影院更加拥挤,观众更加踊跃,而电影《夜半歌声》及导演马徐维邦更是声名远播了。

  爷爷认为《夜半歌声》从制片到技术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成功的喜悦背后蕴藏难言的遗憾,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虽导演了《麻风女》、《寒山夜雨》、《秋海棠》等十余部影片,甚至还拍摄了《夜半歌声续集》,但在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上都不及《夜半歌声》。他一直希望有机会重拍,使自己的代表作能达到理想水平。

  值得欣慰的是,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1995年香港银都影业公司先后将影片再次搬上银幕,宋丹萍与李晓霞的爱情故事又在“夜半歌声”中回唱: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天明……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愤怒?惟有那江涛的奔腾,用什么来安慰你的寂寞,惟有这夜半歌声……

  这是作者珍藏的老照片。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马徐维邦的夫人马素贞,右起第二人为马徐维邦的二女儿马承莺,第三排右起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分别为马徐维邦的大儿子马承镳、三儿子徐承钟、四儿子马承铨。

  (黑龙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