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不是西方的恶梦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6:05 北京晚报

  

中国不是西方的恶梦

  本报记者孙小宁

  一脸严肃的法国财经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上周末坐在北京图书大厦的签售会场,为他的《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文版签售。之前他耐心地用英文阐述着这本书的写作
意图与观点,围观的读者则不时从记者手里借阅这本书翻看。大概,对一个法国人能将中国的现状描述成什么样,普通的中国读者更多还是一种好奇。

  今年2月,这本书在法国面世时,引起的也是好奇,不同的是,法国读者的好奇夹杂着另外一种追问:“扑天盖地都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解答。这位从事新闻报道27年的财经记者,也适时地提供了这一事实:他从1990年一片废墟的浦东工地开始下笔,描述了法国老板对它的发展前景的质疑,又以2003年亲眼所见的浦东腾飞做呼应,替欧洲人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变以及它的崛起对西方世界的冲撞。“这本书推出的时候,法国人刚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与威胁,他们开始焦虑不安,所以这本书一下子就畅销了,不到一年就卖到了5万册,还被译成了五种语言出版。”埃里克这样解释它在法国的影响。

  这本书的法文封面用了一个可爱的清朝男孩的形象,但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并不能辨清这是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同样的,中文版的封面,他也只能从字体感觉出,书名的书写方式,大概就是中国的书法吧。显然,他还不是那种会说流利汉语的中国通,他所引证的资料,大都从英文而来。他不否认这样的引用所带来的信息磨损,他说:“我只是一个经济记者,中国的经济腾飞已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报道经济的人不能不关注中国。”

  倒退5年前,埃里克还不敢设想这样的中国之书可以在法国出版。他的出版人就曾质疑:谁会对中国的话题感兴趣?“但是3年前他们就改口支持我的创作。”以他的切身体验,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始自这两年,主要的原因当然来自切身的竞争压力。它的中文版是在中法文化年最热络的时候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到现在也有了七八万册的销量。读过它的人普遍印象是:这本书更多是事实的描述,而非观念的评判。甚至相较于十年前美国人书写的中国之书《谁来养活中国?》,这本书对于中国的描述显得过于温情了一些。

  “我并不打算当一名‘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以记者的角度来观察描述这个国度发生了什么,我流露的观点并不多,但也与美国那些学者极端的观点不同。我甚至觉得他们在随潮流说话,而我不是。”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强调他的写作立场。“日益强大的中国,的确会让欧洲人面临一段更困难的时期。但我觉得西方人不应该将此视之为恶梦。作为普通人,看到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起来,首先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恐惧。而聪明的西方人,应该学会从中国的崛起中寻找机会。”

  网络实习生: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