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李静责任编辑 徐佳和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等待,文化部办公厅从2005年12月31日开始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推荐名单中的501项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评选出的。
上海有失落有惊喜
上海共有7个项目名列其中,包括沪剧、锣鼓书、顾绣和松江棉纺织技艺4个上海独立申报项目,上海和江苏的联合项目江南丝竹,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共有项目昆曲,和湖南省邵阳市共同拥有竹刻3个共有申报项目。上海申报的另外两个项目龙华庙会和青浦田山歌并未在名单中出现。
“虽然并不是上海所有的申报项目都能入选,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成功率还是很高,这主要是我们上报的项目少,并经过再三筛选。”上海群众艺术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而在龙华庙会和青浦田山歌落选的同时,上海还得到江南丝竹这一意外收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参加了最初的评选工作,他告诉记者,虽然上海并没有单独申报江南丝竹,但很多专家都认为上海在这方面有传统和优势,所以就将其推荐进来。
精华版《牡丹亭》中的众花神,由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出演
十个大类涵盖丰富遗产资源
文化部正在公示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以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呈现。民间文学类占32个,既有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说”、“梁祝传说”和“孟姜女传说”等,又有重庆市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等地方特色故事。
在音乐类中,西北地区的代表民歌“花儿”,包括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和河湟花儿等众多分支,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的项目;上海的沪剧和豫剧、晋剧、京剧等一起成为戏剧类90多个项目之一,皮影戏和木偶戏两种在各地都有流派的戏剧的申报地也可以说是“纵横全国”;上海南汇的锣鼓书和凤阳花鼓、山东快书以及东北二人转等都在曲艺类出现。
杂技与竞技类的17个项目中包括少林功夫、武当功夫以及邢台梅花拳等享誉世界的中国功夫,而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蹴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足球;中医疗法、中药制法、针灸等6种中国传统医药项目也进入名单。
六个传统节日被列出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六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民俗类被首先列出,而申报单位则是文化部,可见对传统节日的重视。除此之外,湖北省秭归县作为屈原故里的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苏州端午习俗等传统节日时的特有地方风俗项目则与传统节日并列其中。
昆曲、古琴、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这些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世界遗产也出现在名单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作是以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备,在其问世前就已经入选“世遗”的项目更应是名录中的一员。
据介绍,进入此次公示名单的项目已经闯过了最主要的三关:专家评审会议的评审,领导测评小组的测评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的会审。此次公示的时间为30天,这段时间内各地对推荐项目如有合理意见可以对名单再进行调整。有专家表示,最终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还没有确定,却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海部分
音乐
江南丝竹江苏省上海市
戏剧
昆曲中国艺术研究院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沪剧上海市
曲艺
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
美术
顾绣上海市松江区
竹刻上海市嘉定区
湖南省邵阳市
手工技艺
松江棉纺织技艺上海市松江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