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四天的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天下午落幕,由本届组委会邀请的学者专家,昨天用“平淡”概括他们对今年新书的印象。虽然亮点图书不多,专家还是开出了他们眼中的好书书单,其中,《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普里什文文集》被提及率最高。
“2006年本土长篇开局不轻飘”,是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对今年文学书的总印象。他列举了今年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长篇:铁凝的《笨花》、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莫言
的《生死疲劳》等,“这些名家新作表现出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强烈而独到的关注以及立足本土文化、彰显主体个性的共同追求。”另外,他认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的“20世纪作家文库”和山东文艺出版社的“新活力作家文丛”关注市场并不看好的中短篇,体现出一种艰难中的坚守与持续。
历史学家雷颐先生看好上海辞书出版社《〈百年潮〉系列》12卷,他认为,读这套书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影响我们父母、影响我们一辈子很多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让我们懂得如何正确地面对历史。另外,他格外欣喜于一本讲述医患关系的日本小说《白色巨塔》的出版。“这是一本早应该翻译成中文的书,对于当前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海外作者陈冠中所写的《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也引起他的兴趣,“陈冠中曾经创办了一个《号外》杂志,在香港很火,他在美国、加拿大、台北都生活过,此次专门写《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他所列举的很多理由,实际上把北京的文化做了一个浓缩,包括北京所有的高压文化、低俗文化、北京的流行文化,都做了很细致的分析。”
《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生认为值得关注的新书包括印度古代史书《摩诃婆罗多》,“这本书在世界上也就三个版,黄宝生先生能将它翻译过来,实在是了不起。这本书由黄宝生等先生来译,也算是好钢使在刀刃上。”
关注科普的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称道的好书包括“青鸟译丛”、《普里什文文集》、《吃太阳的家伙》、《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丛书等。清华大学文学学院教授刘兵也对剑桥讲座丛书表示赞赏,他认为“剑桥的讲座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年会定一个主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侧面来讲,真正体现到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的特色。”
“少儿书逐渐安静下来。”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对今年童书发表看法,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这套书网罗了海峡两岸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作家,有许多作品属首次引进。”由北京读书人公司引进的《小企鹅PORORO》系列,被王泉根形容为儿童读物中的《大长今》,它通过北极生长的五种小动物的故事,把包容、理解、团结等最东方的思想给体现出来了。学者止庵给出的好书单都是一些严肃的学术图书,包括由刘小枫主编的《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克尔凯郭尔文集》等。美国学者彼得·盖伊所写的《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颇感兴趣,“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本书,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是真正的历史。”谈到《普里什文文集》,止庵认为它的意义不限于环保,“普里什文是真正的大师,我们现在真的很难找到一个人这么安详,这么宁静,这么包容。”
被书评人黄集伟看好的新书包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的出版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捷克作家塞弗尔特的传记《世界美如斯》,译林出版社改名重新出版的《朗读者》以及人文社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中的《美国佬》。被他看好的历史书同样包括英国人特里·布劳斯的编年体历史书《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另一本是中信推出的《搜》。
乐评人王小峰没有到场荐书,但也给出了一串长长的书单,音乐类的推荐了鲍勃·迪伦的《像一块滚石》(江苏人民出版社)和辛丰年的《处处有音乐》(山东画报出版社)。他评价鲍勃·迪伦的写作收放自如,即便是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可以当做散文来阅读。相比之下,国内谈音乐的书总是太过严肃、端庄。本报记者孙小宁
网络编辑:赵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