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金刚》具备冒险、动作、恐怖、爱情、惊悚等不同元素,却很难判定一个归属的类别,归根结底只能算是一部“怪兽电影”(MonsterMovies)。“怪兽电影”是一个如何特殊的电影类别,《金刚》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在《金刚》的影响下又衍生出哪些作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跟“金刚”一起,走进这个属于怪兽的银幕世界。
在众多的怪兽电影之中,《金刚》始终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由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猩猩王》在1976年版《金刚》公映一个月后在香港上映。
《猩猩王》可以说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怪兽”电影。
「根源」 恐怖文化兴起
怪兽电影是恐怖电影的一脉分支,其根源直接来自西方近代衍生的恐怖文化。19世纪以来,英美文坛出现了一批恐怖、神秘题材的作品,展现出对自然、死亡、科技的危惧与反思,英国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和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美国则有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和死亡诗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些恐怖题材的文学作品被搬上舞台演出,像《德古拉》、《科学怪人》、《歌剧魅影》、《化身博士》的舞台剧都曾风靡一时,恐怖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潮流。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完结,恐怖文化也渐渐扩及到电影领域。战后的德国就曾经集中拍摄了一批恐怖电影,创作者多在片中以暗喻手法抨击主导战争的当权者。1920年,《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在德国问世,讲的是一个会催眠的医生控制病人作为傀儡杀人的故事,影片在手法上运用了大量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艺术元素,明显有别于着重写实的好莱坞电影。
《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上映后反响热烈,次年在美国又大获成功,使得好莱坞的片商们也开始注意恐怖片这一特殊类型。
「萌芽」好莱坞跟风制造
上世纪20年代,随着《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和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的大卖,美国掀起了恐怖片的热潮。有些商人看准时机,购买下知名恐怖小说的改编权,一面组织舞台剧演出,一面寻找投资拍摄相同题材的电影。同时,一批在欧洲取得成功的恐怖片导演和演员被好莱坞挖掘到美国发展。20年代末,美国经济开始下滑,人们开始担忧未来的生活前景,而恐怖文化中对命运未知的恐惧正好契合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1931年,环球公司先后推出了《德古拉》和《科学怪人》,这两部恐怖电影也被视为怪兽电影的早期雏形。《德古拉》改编自同名小说,由恐怖片名导托德·伯朗宁执导,匈牙利演员贝拉·卢格西扮演了来自东欧的吸血伯爵德古拉,影片近乎宗教仪式般的恐怖氛围奠定了吸血鬼电影的日后风格。《科学怪人》则是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这个“人造人”的犯罪故事动用了大量的特效与化装工作,为后来的怪兽片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这两部电影里,无论吸血鬼还是科学怪人,都表现出对女性的好感与欲望,而这也是贯穿《金刚》的一个主题。
「发展」 金刚带动怪兽时代
从上世纪30年代初起,《木乃伊》、《隐形人》、《狼人》、《黑湖怪兽》等一批以怪物、怪兽为主角的影片问世,正式宣告了怪兽电影这一类型的诞生。
当然,在这批怪兽电影之中,《金刚》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1933年,在大多数人还不了解大猩猩这种生物的情况下,《金刚》彻底征服了市场,这部没有真正意义“男主角”的电影创下了票房奇迹。至于《金刚》成功的因素,各种分析都会提及当时的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但无可否认的是,影片营造出的强烈视听冲击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金刚》大获全胜后,该片的团队在当年圣诞节前就赶制出续集《金刚之子》,而其后的大批跟风的怪兽电影更是蜂拥而至。此后的十余年间,各种奇形怪状的怪物恐兽始终不绝于银幕。
「扩张」 怪兽文化西学东渐
随着《金刚》的出现,怪兽电影已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存在于好莱坞电影当中。即便没有完全沿袭特定的剧情模式,像《星球大战》、《异形》等新好莱坞时期的影片也都存在着怪兽电影的因素。在已成为西方电影固有类型的同时,怪兽电影开始在东方显露出其巨大影响。
早在1938年,日本人就拍出了模仿《金刚》的本土电影《金刚在江户》,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当时的金刚只能由真人扮演,而场景也非常简单。这种因陋就简的拍摄方式,也逐步形成了日本怪兽电影的创作传统。上世纪50年代,技术派导演本多猪四郎拍摄了第一部《哥斯拉》,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银幕怪兽“哥斯拉”,这个类似于蜥蜴与恐龙之间的庞然大物也被视为日本的“金刚”。本多猪四郎本人也毫不掩饰对《金刚》的喜爱之情,1962年他同美国公司合作,拍摄了《哥斯拉大战异形》。
除了日本,印度、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也都拍摄过与《金刚》题材类似的怪兽电影。到了1998年,好莱坞版《哥斯拉》在美国上映,这也标志着东方怪兽电影对西方世界的一次回潮。
■《金刚》在中国
东方的“金刚”更有人情味
专访《猩猩王》导演何梦华
1976年版的《金刚》在香港公映一个多月之后,一部由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猩猩王》也在东南亚全面上映。这部同样以《金刚》小说原著为蓝本的影片斥资800万港元拍摄,是当年邵氏投资最大的电影,也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出现“怪兽片”。《猩猩王》在当时获得150万港元的票房,其音像制品在市场上也已经成为绝版。
在香港天映娱乐公司的协助下,记者对《猩猩王》的导演何梦华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
新京报:《猩猩王》和1976年版的《金刚》上映时间相近,是不是有意而为?
何梦华:的确是这样。
我的老板知道美国拍了一部《金刚》要在香港上映,就决定自己也拍一部,而且还要赶在它之前上。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有些担心,因为好莱坞当时的特技水准我们根本比不了,全片的80%都是有特效在里面,而我们最多能做到50%已经很厉害。但是老板很支持我,他说给我十个制片厂,让我去印度出外景,还找来日本的特技队帮忙,于是《猩猩王》就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开机了。
新京报: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过《金刚》,我觉得《猩猩王》中很多关键情节和《金刚》很相似,那是不是对那部电影的翻拍?
何梦华:不是。我之前并没有看过美国版的《金刚》,甚至也没有可以参照的同类型电影。《猩猩王》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怪兽”电影。但是我以前拍过几部《西游记》,里面也有妖魔鬼怪的,而且还有《金刚》的小说做基础,所以整个影片的拍摄全凭我的想象。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70年代我们的特技水平还很落后,在拍摄中是不是也造成不少困难?
何梦华:当时香港的特技水准确实比好莱坞差很多,基本上都是很原始的特技,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用背景投影机,蓝幕技术刚刚出现,我们还掌握不了。
那个时候日本的一些怪兽电影在香港很受欢迎,公司就找来日本特技队专门负责特效部分的拍摄,他们搭建了模型,采用微距放大的拍摄手法。但是实际拍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片子还没有拍完,好莱坞新版的《金刚》已经在香港上映了。
新京报:那《猩猩王》的上映情况怎么样?
何梦华: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没想到上映之后观众的反响非常好,特别是东南亚的许多影评都说,和好莱坞的《金刚》相比,香港的《猩猩王》更有人情味。我记得拍摄时有一个细节,在印度出外景的时候,我们有一场戏是拍女主角和老虎亲热,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把老虎的嘴缝上了,爪子也磨钝了,女主角看到老虎,竟然当场落泪。我于是有一个感觉,虽然“怪兽”电影在香港不像西方那么盛行,但是观众同样可能会被细节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