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8:10 潇湘晨报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撰文/何 捷

  ★润德堂 记者 贺 琛 摄

  “尚书房”工作室

  记者 贺 琛 摄

  北京798艺术工场。萧瑟、斑驳的仓库,成了个性、感染力、创意的代名词。

  ★“三棵树”工作室

  记者 黎金龙 摄

  精致生活和廉价装修,混搭成了Loft(仓库)。廉价装修要求更精密的设计,于是牵连出创意。2006年,当奔驰穿上了阿玛尼,建筑有了时装学注脚,DNA也成为独一无二的装饰画,谁能否认,创意和产地仓库之间,不是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对话,酝酿一份浓情蜜意的爱情。

  创意包容一切爱捣腾的人

  保加利亚艺术家克利斯托1961年宣布了一个把公共建筑包起来的计划,7年后他用聚丙烯布把波恩的艺术博物馆包了起来。

  杨建觉教授以这个临时性的“包裹”行为解释创意。2006年1月10日,我们在他隐于闹市的工作室里,看见这静谧的

四合院,团团包围住三棵树,以及一口上方悬挂着铁锥的陶缸。前者被拿来为工作室命名,后者似乎象征着某种悬念,抑或突破。

  “思想怎么可以领导?创意怎么可能有固定的爆发时间、场所?”作为创意西街第一批原住民,杨建觉并没有温文地说些憧憬的话,可我也并不认为他的接连发问,是着意要打破冬天中午懒散状态的情绪宣泄。事实上,他强烈的肢体动作,和那张“不饶人的嘴”,此刻表现的,正是一股创意之“气”。

  纽约的Loft迷声称“风格是Loft的生命,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无法享受和展示Loft生活的”。我眼前环绕三棵树的砖墙上,有贴成一面墙的照片集,还配些可爱的评语;门柱上有毛笔写下的话语——“我带着爱意来到了三棵树”。的确如此,若不是心存爱意,你就不能为你的属地贡献你的风格、个性、品位,更不用谈创意激发。

  生活在仓库中间是一种对话,是既有的建筑与新环境之间的对话。说到这里,杨建觉却抛出“如果周围的环境一塌糊涂,你还要跟它协调吗?”语调跟那个以洞察力著称的社会批评家苏珊·桑塔格一样。他解释道,既然追求一种境界,就无须担忧变幻莫测的时尚风潮。所以,住还是不住在仓库,其实都不妨碍创意诞生。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一片平等的属地,接纳包容一切的创意人,做着可能改变生活状态、提升视觉愉悦的有意思的事。对于长沙第一条创意街上的工作室,杨建觉不做预测,只留下一句不能不让人心动的召唤:“这块领地里绝对没有权贵,没有领军人物,没有教父。”

  空间变酷,仓库古典并时尚着

  “创意不是一种虚空的意想,物化的创意,既包括艺术设计、策划演讲,也包括在仓库里工作生活。”在长沙市园林设计院副院长王小保看来,他精心培植的100盆兰花可能也是一种创意。

  显然,他没有为了过分追求数字的韵律美,而把100盆兰花堆砌到一块儿,只是在工作室“尚书房”的20多张桌子上,各安一盆,除此之外,前坪还栽了一棵枣树、几支竹子。掀帘子进去,有偌大一间“润德堂”,空荡荡只摆一张原木桌,从通往后庭的四扇木门看过去,原本就存在的藤蔓植物穿过遮阳板,懒洋洋地生长。在一屋绿色观叶植物的映衬下喝着清茶,感受主人“不过分体贴”的悠然,远胜过用猩红地毯和汹涌灯光雕刻的摩登光景。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湖南九州茶艺学校在这里上过茶道课,花语花卉学校的老师也办过插花的沙龙;往来文人墨客爱题字作画,主人就欣然接受全部收在一本画册里,没什么好藏着的,就放在桌上供来人随手翻阅。

  当创意这种不可批量生产的思维武器成为全球生存准则时,从他身上,看得到创意阶层对属地的特别要求:赏心悦目不够,还要有点酷。

  “兰花高雅大方的气质与书很相配,所以我把它们跟朋友们捐赠的书摆在一起。”捐书,是一种添砖加瓦式的汇聚,但不是堆砌,它让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建立的知识体系汇集起来,又是对市场上大量信息的一次筛选,还有分享的温馨在里面。

  对于将要入驻的西街,王小保存有一份遐想。他希望未来的工作室是另类的,但并不妨碍与人沟通,让人欢喜。他只知道,那个在仓库上建起来,尚不知规模、形态几何的工作室,应该“生动鲜活,富有弹性”。

  也许,他会在门前栽一树灿烂海棠,把爱美和爱做梦的都逗乐。

  仓库里的创意同欢

  人民东路边一排空荡荡的毛坯房,是长沙艺术家们未来的创意工作地。它可能会改变艺术家目前孤独作战的状态,成为一个创意的炫色舞台。出品人徐小卫站在里面指点说:“四个月后,这里可能会隔出玻璃墙,那里可能会扩展成露天咖啡吧……”我循着他意念里立起、敲掉的墙壁,努力想象着。

  听说有人住在仓库里,早年不信;这次亲身走进长沙的创意仓库,又拜访了几处艺术家的工作室,我也变成了仓库发烧友。

  这里的仓库是指没有内墙的阔大房间,它显然已经脱离了上世纪70年代刚在纽约出现时,“由废弃仓库改造的艺术工场”的最初含义。如今在全球各大城市,仓库已成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代名词。萧瑟、便宜的旧厂房,被艺术家提升到艺术殿堂的高度;开发商刻意打通的超大、极简、无障碍空间,也空着肚子,竭力为艺术家提供创意的灵光。

  这样的仓库里应该有废弃斑驳的铁门,油漆剥落的管道,砖块裸露的四壁。看起来仿佛泄露了身世一般,其实目的就是要脱去那层空洞华美的装修气味,越是空旷,越是沧桑,越能使居住者的身心感受到回旋的余地。

  站在西街仓库的一地晴光里,发觉自由的空间形态,自由的居住方式,加上向往身心自由的人,如此纠葛在一起绝不仅是为了形成这个城市的某种时尚。“撞一撞,就有意思”,杨建觉教授那一段关于“创意”的湖南版巧译,恐怕才是时尚的目的。

  至于仓库里孕育的创意到底包括些什么,英国人认为有13个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手工艺、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脑服务、电视、广播等。

  时尚界可能是创意最佳的表达场所之一,与仓库也有一段渊源。据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纽约的爵士俱乐部只接受有名的乐手去表演,新人只能跑到废弃仓库里演奏,地点虽显寒酸,却最终诞生了一曲独特的乐章——后来成为爵士乐重要分支的“阁楼爵士乐”。

  现在,长沙也有一群人雄心勃勃,意欲结众炮制出一场创意同欢的乐章,不知道作为工业遗迹的仓库,换了创意据点的身份后,将怎样来承担这么多人爆发的想象力?

  ≡诖匆饫锇巫憧癖?

  看起来,仓库似乎是一手由艺术家提拔、随后直接成为艺术家享受生活的自成一统的小楼,普通人跟它有什么联系吗?

  湖南师大服装系教授陈耕说,任何人都可以在他的仓库里体验当模特的滋味。陈耕说:“为普通人提供独一无二的服装产品,同样是一股创意新浪潮。”深圳早有高级订制服装的概念,而在长沙,说到订制,我们想到的还是老裁缝。陈耕的仓库,目标是打造长沙第一家订制礼服店,尤其注重女式晚礼服。服装系的老师将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根据个人情况度身定做。市面上少见的面料,最新式的剪裁,花上2000元左右,就能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晚礼服。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创意与仓库的爱情

  而在木羊画室的主人莫鸿勋的仓库里,你可能会遇见独特的铁艺、棉麻陶制的壁挂。画家受邀进入西街,许是看到仓库裸露的管道,突然想把画笔放一放,操一柄铁钳锻造敲打。他说:“铁和木头的结合有一种历史感,铁匠铺有一种难言的力度在里面。”虽然也担心铁匠铺烟尘的排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可眼下,他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仓库在高度上的延伸打破了传统房间的概念,显示出与艺术家的血缘关系。但是,拉风箱的匠人和量体裁衣的裁缝,才是真正要每天在库房里与泥土、布片打交道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仓库主人。

  在西街,只要是有创造力,什么人都可以在其中展示手艺。当众人在晨起暮归中,听见仓库内布匹咔嚓,铁器叮当,谁不把它视为创意的一部分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