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2005年的中国影坛不少年轻导演推出了处女作,比如拍了《电影往事》的小江,拍过短片的伍士贤推出了第一部长片《独自等待》,李玉拍了《红颜》,还有马俪文,拍出了第二部作品《我们俩》。这些新导演在作品风格和运作方式上都已和曾经是最年轻的第六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他们在未来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这一股新兴的势力是不容
忽视的。本报将陆续推出几位年轻导演的专访,探询他们在导演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期许。
继处女作品《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获得口碑之后,马俪文又凭借第二部影片《我们俩》在2005年的金鸡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但是马俪文与同时期的其他导演一样,都面临着影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马俪文坦言,现在拍电影不能只顾自己的喜好,而是不得不去根据当前市场现状进行判断,尽可能地做到个性与广泛性的相互结合。
太过于自我其实是一条弯路
新京报:第一次拍电影找投资顺利吗?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马俪文:非常不顺利,要顶着投资人对你不信任的压力。这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很正常。不过到第二部片子时就很顺利,剧本送到投资人那里就拍成了。
我在毕业的时候筹了20万元拍了一部我自己创作的作品,结果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我突然明白拍电影不能只顾自己喜欢,太过于自我其实是一条弯路,你要把个性和广泛性结合到一起,不能做井底之蛙。在拍第一部电影之前主要以写剧本为主,导演这工作是慢慢发现自己可以做的,并非最初就有这个妄想。在看到张洁的小说之后,我觉得这个题材值得做,也认为自己没问题。在开拍之前我甚至连图都画好了,所有的困难都在拍摄之前发生了,所以在拍摄时就没有过彷徨和困惑。
并不愿意用获奖来证明自己
新京报:你和同时期的很多导演似乎都是在靠获奖来赢得一种认可,那么你认为得奖是否是惟一的出路?
马俪文:中国电影市场形成这种状态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什么样的导演现在都在想办法做到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有的是有力量的,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有那么多年的资源,聚集了一定人气,他们的势力是强大的,不管他们拍什么,即使不做宣传也会有很多人追着去看。现在观众骂《无极》也好,骂导演也好,但我到电影院去看,连过道都坐满人,这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一种什么感受?但是对于很多底层的导演来说,有时拍出的片子无法上院线,甚至连盗版都没有,可这是我们拍砸了吗,是我们的愿望吗?《我们俩》我都不敢轻易上院线,因为我不能让投资方赔钱。虽然我不愿意用获奖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但你总得通过一种方式走出来,这种尴尬是很无奈的。
下一部作品首先会考虑市场
新京报:我知道你正在筹备下一部电影,如今的心态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马俪文:我的第一部电影是努着劲儿来的,特别较劲,但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了,因为投资方自然会去想他的市场运作。我的下一部电影叫《爱上你的色》,投资有1000万元,投资方自然会首先考虑市场,所以请来韩国演员,同时也卖出韩国版权,首先介入了就是收回成本的基本保证,他们会在开拍之前就把风险降到最低,我反倒很沉得住气,因为那种冲劲已经过去了,也不再需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