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殷晓俊摄影/方舒雅
“今曰向前看,一开看字音落,无论头向左还是向右,一律将头用力转成正面,两眼仍向前看……”1900年,云南武备学堂(今云南讲武堂)的军事教材中明确记载着向左看
齐的姿势,文字的旁边还配有相应的图片解释。正是这套军事教材,使云南民间收藏家殷晓俊日前在天津、浙江、吉林等和昆明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民间收藏家收藏品展演和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该节目春节期间将在昆明电视台二频道“盛世典藏”节目中播出。
偶然机会获军书
殷晓俊一直致力研究昆明历史,并于1994年从法国抢救回了1200余幅昆明老照片。从此,他开始对照照片寻找历史遗物,希望对云南的历史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他说:“我收集的古董都是按照老照片中的一一配对。我不在乎它是否完好,但它一定要有历史价值。”
在寻找老照片上的遗物时,殷晓俊认识了许多收购古董的朋友,他们只要一发现有和老照片上相似的东西就会打电话给他,要他去确认。不久前,一个朋友突然告诉他,有一套古书好像和老照片中的云南讲武堂有关系,是关于中国近代军事的。老照片中有一组照片共46张是关于云南讲武堂历史的,但一直没有找到任何文字记载。他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就赶去。说来也奇怪,平时决定一个古董是否有收藏价值,总要来回跑上十几趟,花10多天。可这套书却只花了40分钟就谈妥了。殷晓俊说:“其实只花了20分钟来研究,剩下的20分钟是用来谈价格的,最终定为5位数,具体数字就不透露了。”
他说:“记得当时决定要了,可是身上、家里都没钱,最后找到多年来一直帮我考证照片的好朋友顾青,她把她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真的非常感谢她!”
军书解读近代史
近日,记者在殷晓俊家看到了这套无价之宝,其中17本是绿色封壳、10本黄色封壳,唯一一本红色封壳的是《工程学》教材,在其中很醒目。虽然经过了百年洗刷,纸张都已泛黄,但28本教材保存完好。全书由昆明老宣纸装订而成,竖排小楷字迹清晰,在文字的旁边不时还配有铅笔画,以解释文字内容。在行距中,还清楚地记录着授课的进程。
殷晓俊告诉记者,这套书的历史是从1885年开始的。当年是清光绪十一年2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改变清朝军队的落后状况,仿照国外设立军事院校的做法,在天津设立了武备学堂,拉开了清朝新式陆军建设的序幕,1899年在昆明设立了云南武备学堂,1900年正式招生授课。
这28本教材分别有地理学、克鲁卜大炮的使用法、兵阵的变化等等。当时,滇督崧蕃委候补道汤鲁璠为学堂总办,知府王恩溥为提调,知县雷元树为监督,下设弹压支发,管书各员。清廷兵部由北洋武备学堂选派山东莱州彭寿莘为校长,天津鲍思波为武术老师,湖南唐祖寿为汉文老师,贵州王勋为算术老师;军事学不分科。学生招考额为80名,分正、副各取40人,每月饷津5两,修学3年毕业。
幸免于难无价宝
旧中国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从武备学堂走向全国的,朱德等名人也在这里接受过军事教育。这28本教材就是当时云南武备学堂唯一的一套教材,每一本上面都写着教学老师的名字,还记录着老师的教学进程。
由于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学堂被毁,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备学堂几乎未留下任何遗物。此套教材极有可能是由教员带出学堂才幸免于难。这套被古物专家称为“孤本”的军事教材是近代中国引进新政后最机密、最完整,同时也是最早有记录的军事教材,其中的兵法运用是整套教材的核心,也是最具有历史价值的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28本教材解读了近代中国的军事力量,它是无价之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 本报记者杨茹(春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