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不我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9:55 黑龙江日报

  佟奎阳 本报记者 吴利红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不我待

  宋雪傲 摄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中,我省参展的3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品受到观者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高级领导人对我省送去的“三皮”制品(桦皮、鱼皮、兽皮)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孙亚强告诉记者,这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省在少数民族文字语言、舞蹈、民间技艺、曲艺和民族节日等方面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浓郁的文化遗产底蕴

  为进一步了解我省的文化遗产状况,我省文化部门曾针对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艺术等,对双鸭山、佳木斯、黑河等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我省虽然地处边疆,却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遗产特色,文化遗产底蕴丰厚,有的堪称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调研组调研显示,我省的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而且在舞蹈、说唱、民间工艺上都有精湛的民族文化内涵。

  赫哲族的“说胡力”、满族的“说部”、达斡尔族的“乌钦”等都是这些民族在曲艺方面的精华,达斡尔族老人色热是“乌钦”说唱的代表人物,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达斡尔族的长篇英雄史诗《少郎和岱夫》,他创作的《祖国颂》等广泛流传。赫哲族民间说唱“伊玛堪”,鄂伦春族民间说唱“摩苏昆”,赫哲族的“嫁令阔”、鄂伦春族“扎恩达仁”、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等成为这些民族喜爱的音乐。

  由女人跳的“天鹅舞”是赫哲族人最喜爱的舞蹈之一,鄂伦春族流传下来的“罕伯舞”,受达斡尔族妇女喜爱并流传的传统舞蹈“哈库麦勒”等成为这些民族的舞蹈精英。这些民族在手工艺上还有独特的文化遗产,赫哲人的鱼皮制品,鄂伦春族的桦皮制品、满族风情剪纸等,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者的注意及消费者的喜爱。不少制品远销国内大城市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很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有关部门收藏。

  我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省已经将赫哲族语言、“伊玛堪”说唱、萨满舞、民歌“嫁令阔”、鱼皮工艺,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兽皮工艺,黑龙江皮影,齐齐哈尔梅利斯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舞蹈“哈库麦勒”与说唱“乌钦”等列入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其中部分已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

  濒临危机的民族文化遗产

  虽然我省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很多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局面,一些民族语言已经没有传人了。

  双鸭山饶河境内的四排赫哲民族乡,是我省现存的4个赫哲族人聚集点中最为偏远的一处。在四排乡,能够完全熟练地运用赫哲族语言进行对话的只有4位老人。40岁以下的赫哲人,基本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说与听都非常困难。四排乡小学校曾教授过本民族语言,后来因为各种困难教学活动中止。牡丹江宁安海浪镇依兰岗满族村,虽然满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0%%,村里所有的年轻满族人,都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据专家介绍,从总体上看,我省民族民间文学传统样式的讲述人,已经基本消失。但是,民族民间文学的文本尚还存在。满族故事、神话传说统称“说部”,牡丹江宁安县傅英仁(已故)的4部作品,被吉林省民族研究所收购。赫哲族“嫁令阔”、鄂伦春族“扎恩达仁”、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等优秀民歌面临失传境地。

  黑龙江省历史上曾经存在几十个曲艺品种,在历史的变迁中,很多曲种已经消亡。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曲艺样式,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呈现出衰败之态。赫哲族民间说唱“伊玛堪”,是其民族惟一的说唱艺术品种,但会唱“伊玛堪”的已寥寥无几了。鄂伦春民间说唱“摩苏昆”,在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会说唱“摩苏昆”者也是少之又少。非常丰富的满族说唱形式如今在宁安、阿城两处满族聚集区,几乎无人会唱会演。我省民间文化遗产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习俗礼仪等方面也都面临各种形式的濒危状况。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在经历了几十年间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刷之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样式精神内涵不同程度的丧失也是客观存在的,其无形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我省各级文化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抢救这些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遗产的薪火不断。

  这两年,我省的保护工作每年都有资金投入,对省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记录、整理、研究、出版和展示等措施,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我省还成立专家委员会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专业上把关,同时还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资金的扶持力度。

  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中,我省的一些专家还呼吁,通过人大立法,建立《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专业队伍以及尽快确立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首批试点项目等。

  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孙亚强介绍,虽然目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社会各界认识不够,不能形成合力,一些传承人生活在偏远地区缺少必要的保护条件等,但是文化主管部门省文化厅表示,会尽全力保护文化遗产,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会让这个符号保持清晰而有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