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摊上等待出售的《圣荷塞水星报》。这份奈特-里德集团属下的报纸,以头版头条报道了东家被收购的消息(本报资料图片)
麦克拉奇集团前副总裁格里高利·法弗里拥有超过40年的媒体从业经验(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李虎军石岩
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降;上千编辑记者下岗;第2大报业集团放弃报纸业务,12家报纸被打包出售……
“我们被卖来卖去。”美国《费城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嘟囔着说。
2006年3月13日晚7点,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美国“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听到了一则“蛇吞象”的新闻:“问询报”的母公司、美国第2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集团,被排名第8的报业集团麦克拉奇公司以45亿美元的价格整体收购。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执行总编瑞克·罗德里格斯更早得知这个消息。“蜜蜂报”是麦克拉奇集团麾下的大主力报纸。当天早上,罗德里格斯从内部电话会议获知了收购的消息。此时,他正以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身份率该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
奈特-里德集团曾84次获得美国报业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但这一切无法阻止其消亡。它旗下32家报纸的命运也不尽相同。盈利状况还算不错的麦克拉奇接手奈特-里德,却只愿消化其中的《迈阿密先驱报》等20家报纸,“问询报”等另外12家报纸则将被重新挂牌。
吃完烤鸭回到酒店,麦克纳马拉给总部打去电话。由于报纸的前途变得难以预料,整个编辑部弥漫着焦虑的情绪。“你不知道谁会成为新东家,不知道新东家会不会缩减预算。”他说,“没人喜欢悬而未决的感觉。”
从“黄金”到“黑铁”
被麦克拉奇集团摆上货架的12家报纸中,“问询报”卖相最好。这不仅由于它是一家至今依然保持盈利的报纸,更由于它辉煌的过去。
1984年,《时代》杂志曾将“问询报”评为美国十大报纸之一,并且认为它会成为最好的报纸。据新闻研究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6年第2期报道,1970年至1990年被认为是该报的黄金时代。期间,“问询报”几乎将普利策奖视为囊中之物,先后捧回17项之多,命中率之高,在美国报业中绝无仅有。1980年代中期,该报利润剧增到每年1亿美元以上,采编部门也因此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时代》的预言没能实现。
今天的“问询报”仍是一份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其风头已经大不如前。“黄金时代”过后,该报仅在1997年获得过1项普利策奖。
随着住宅郊区化的兴起,这家原本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看齐的大报,却不得不低下头与20家费城郊区的小型日报苦苦争斗。接下来,它们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问询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下滑,即使把它的姊妹报《费城每日新闻》的收入计算在内,目前约5000万美元的年利润额也只是“黄金时代”的一半。
2005年6月,麦克纳马拉从总编那里接到一份棘手的差事——拟定裁员计划。他说:“我们一开始计划减员25至50人,但最终减员达75人,编辑部的规模一下子减少了15%。”让他稍感宽心的是,裁员不是以强制“下岗”,而是以自愿“买断”的方式进行,那些愿意提前离职的员工拿到了数目还算可观的补偿金。
麦克纳马拉负责的特稿部和周末版是缩减最大的部门。他只能抽调年轻员工去补缺。“可做新闻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比如,你很难指望一位负责报道保健领域的记者在短时间内写出好的流行音乐评论。”
任务更多,员工更少
2005年,美国报业的每一项统计指标几乎都令人沮丧:报纸发行量平均下降2.6%,星期天版下降3.1%;上千名采编人员下岗或被“买断”……
和麦克纳马拉一样,马丁·巴伦也深受报社裁员计划的折磨。
4年前,巴伦从奈特-里德集团的《迈阿密先驱报》来到《波士顿环球报》,出任总编辑。“我们为网站增添了新内容,对周末版杂志进行了改版,任务越来越多,员工却越来越少。”他说,“看到员工离开时,我的心情已经不能用悲伤来形容。”
2005年11月,“环球报”关闭国内新闻部,引起轩然大波。“国内部实际上只有两名记者,而且我们保留了华盛顿分社。”事隔4个月后,在北京谈起此事,巴伦说,“迫于压力,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裁员指令来自“环球报”的母公司纽约时报公司。12年前,纽约时报公司出资11亿美元买下“环球报”,时任公司总裁的小阿瑟·苏兹伯格曾表示,“我们不会干涉《波士顿环球报》的运作。”
2005年9月20日,面对“持续的财务挑战”,鼎鼎大名的纽约时报公司也只能步“问询报”后尘,祭出裁员“法宝”。在这轮裁员风暴中,整个纽约时报公司裁减约500人,占员工总数4%。其中,“环球报”采编部门共有30多名员工被“买断”。
奈特-里德集团更是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由于被众多亏本的报纸拖住后腿,奈特-里德的股票市值在过去一年半里缩水20%。2005年11月,集团最大投资者登高一呼,敦促管理层“积极”出售报纸业务,第二和第三大投资者随即响应其提议。
麦克纳马拉及奈特-里德集团的同事们自此开始了惴惴不安的等待。他说:“如果非要卖掉奈特-里德,卖给麦克拉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果然,奈特-里德最终归入了麦克拉奇。
失去了信念,电视只是一个盒子
原麦克拉奇副总裁、波因特传媒学院研究员格里高利·法弗里是美国报业编辑协会访华会代表团成员之一。他拥有超过40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传媒大亨默多克1984年收购《芝加哥太阳时报》之际,法弗里因不认同其新闻理念,愤而出走,加入了当时还完全是家族公司的麦克拉奇。他认为,这起并购案是新闻服务公众的一个利好信号,因为麦克拉奇支持服务公众的新闻理念,它旗下的《萨克拉门托蜜蜂报》即是一个明证。
法弗里还说,他相信麦克拉奇转手出卖“问询报”、加州硅谷《圣荷塞水星报》等12家报纸,是为了使整宗收购案具备财政上的可行性。这起收购案之前,麦克拉奇通常只收购那些市场仍在增长且没有主要竞争对手的报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介新闻集团有可能出资接手这12家媒体,该集团旗下的《丹佛邮报》在业内口碑尚佳。不过,吉尔默说,从该集团以前的记录来看,它在缩减预算方面可能会比奈特-里德还要狠得多。
麦克纳马拉最担心的是下一个集团接手后,报纸继续缩减预算和裁员。
尽管自己所在的“问询报”不断遭受打击,麦克纳马拉仍然坚信报纸存在的价值。“当然,报纸形态会发生变化。比如除印刷版外,还得注重网络版。”
巴伦的“环球报”就正试图做出改变,顺应潮流。在采编部门大量裁员的情况下,该报却增加了网络编辑的人数。该报网站上也开始出现新闻视频、RSS聚合新闻服务等多种形式。
此外,网络版还可与印刷版相得益彰。例如,巴伦说,该报揭露波士顿教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丑闻的报道获得2003年度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记者们在调查中获得的教堂相关内部文件就放到报社网站上,供公众查阅。
不过,正如麦克纳马拉所说,报纸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如何争取到在线广告。目前,在美国国内,在线广告仅占所有广告收入的3%~5%。波因特传媒学院研究员瑞克·埃德蒙兹在该学院网站撰文分析说,预计12年后在线广告收入可以超过印刷版。但问题是,报纸在与Google、雅虎以及其他对手的竞争中,能够占到上风吗?
法弗里对报纸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提供新闻和信息方面,拥有品牌、团队和体系的报纸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具优势”。巴伦也再一次举出神职人员性侵犯丑闻报道的例子,“我们派出8名记者连续追踪一年以上,这样的事情不会有博客去做,也不会有电视或者广播去做。”
在传记影片《晚安,好运》中,影片主人公、原CBS著名新闻主播爱德华·莫洛发表了这样一番演说,“电视是一种可以教育、启迪甚至激励公众的工具,但前提是人们抱有达成这些目标的坚定信念。否则,它不过是罩在盒子里的电线和光管而已。”
法弗里说:“莫洛针对的是电视这种媒体,但我们也可以用他这段话来看待电脑。”
(P1154511)
每天早上,我打开家门,门口就躺着4份报纸。如果可能的话,我期望这样的场景会尽量久地持续下去。这些报纸的尺寸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宽报到窄报,到小报,甚至变成杂志大小;这些报纸将来可能会免费,我只需要为投递员的劳动付钱;这些报纸的内容可能满是从网上扒下来的插科打诨的文章,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真正重要的报道……
未来的报纸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素质的新闻,不管以多少种不同的媒介为载体,都会像以往一样,发出让人信任的声音。媒体服务公众的承诺、我们从读者那里获得的令我们荣光的信任,这些必将薪火相传。否则,我们将被我们自己唾弃。
———格里高利·法弗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