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个金发碧眼的儿子,河北农民柯毓孝与大女儿闹了12年别扭(截屏图)
德国人白雪为了给中国养子治病,推迟回国、倾其所有(截屏图)
他们都是普通人,做的却是感天动地、出乎常规的事。普通人的义举,即便难以从“文化理论”上证明中国人“有信仰”、“有爱心”,但至少能以铁的事实让有心者动容
大情大义的三个凡人
□本报记者张英□实习生王琳琳
外国妈妈和中国儿子
44岁的德国人白雪(中文名)是美国的一家民间慈善机构的护士。2001年,白雪被派到中国沈阳,义务培训康复护士。2003年初,白雪在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看病时,见到了体重不到10斤、年仅两岁的沈庆蓝。
看到还不会走路的小庆蓝,白雪心生怜爱,与福利院签定了助养协议,把沈庆蓝带回沈阳家中照顾,就这样她成了庆蓝的妈妈。
几个月后,白雪发现庆蓝站不直。在医院的例行检查中,庆蓝被发现患有先天性脊柱结核。这种病会让孩子发育成长困难,而且随时会有瘫痪的可能。
有人建议白雪放弃庆蓝,重新领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几个月朝夕相处,白雪舍不得庆蓝。虽然她在中国的工作已经结束,但她推迟了回德国的计划,决定留在中国给儿子治病。
2004年,白雪用自己的积蓄在沈阳为儿子做了一次手术,然而手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相反随着年龄增长,小庆蓝的脊柱更加弯曲了,只好绑着一副夹具生活。
2005年9月,白雪打听到南京市鼓楼医院是中国脊柱矫形的权威,就带着儿子来到南京,在医院附近找了一家便宜旅馆住下来。
鼓楼医院做了例行检查后对白雪说,这个手术可以做,时间得花两个多月,费用需要10万元。此时白雪身上只有不到一半的钱。
白雪当时就哭了。在场的一位医院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江苏电视台总编办公室,蒋晓平马上派记者前去采访。第二天,新闻播出了。白雪母子的跨国情缘深深地感动了南京,医院决定为他们减免5万元费用,南京市民捐款2万元,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捐款3000元。加上白雪自己的钱,庆蓝的手术费不仅凑齐了,营养费也够了。
2005年10月25日早晨,小庆蓝进行最关键的一次手术,要把脊柱重新排列,并植入8根固定钢钉。下午4点,小庆蓝从手术室出来了,手术顺利完成。2006年1月26日,外国妈妈白雪抱着中国儿子出现在了“感动2005”的颁奖现场,她笑得很灿烂,说儿子很健康。
中国爸爸和外国儿子
河北省怀来县存瑞乡麻裕口村农民柯毓孝,1993年1月坐火车去太原看望在戏校读书的女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座位旁多了一个会动的包裹。老柯打开一看,是个金发碧眼的婴儿。包裹里除了白糖、奶粉外,还有两封外文信和一封中文信,信中说孩子的父亲是阿尔巴尼亚人,母亲是中国人,孩子3个月了。
柯毓孝抱起孩子,在车厢里到处寻找他的父母。几番辗转之后,依然没有找到孩子的父母。铁路部门劝老柯把孩子抱回家收养,还给他开具了证明。
这一趟远行,老柯不仅没有看成女儿,反倒抱回一个洋娃娃。家境困难,有了三个女儿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要这个孩子;村里人都跑来看热闹,也有人在背后说风凉话,认为柯毓孝肯定拿了外国人的钱才把孩子抱回家的。
孩子领回家几个月,柯毓孝发现他的灵敏度很差,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是聋哑儿,这下更麻烦了。但是老柯坚决把孩子留下来,取名柯星亮。
老柯家的生活越发窘迫,3个女儿先后辍学。为这事,老柯的大女儿12年来没和老柯联系过;妻子也和他闹过离婚,要他放弃孩子。
老柯已经有了3个孩子,按照规定是不能再领养孩子的。因为没有户口,小星亮6岁的时候,上不了学。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他,知道家里缺钱,老柯给他买什么他都不要。然而在老柯看来,小星亮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
这个故事经江苏卫视播出后,柯星亮不仅有了户口,还在一家外国石油公司的资助下,进入了北京的一个特殊学校读书;柯毓孝收到了全国各地几万元捐款,还清了家里的债务。
2005年,胡锦涛主席和阿尔巴尼亚总理还专程去学校看望柯星亮,并给学校拨款150万元。
活一秒爱一秒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单纯美丽的浙江诸暨姑娘阮魏旦不幸身患骨癌,需要15万元医药费,而她的父母却把她一人留在了医院,不知所终。
阮魏旦生命面临绝境,心灵也受到严重创伤。在最危险的时刻,与魏旦相恋不到一年的男友冯乐明挺身而出,为女友5次手术26次化疗奔走筹钱。
冯乐明三岁丧母,以卖藤椅为生的父亲含辛茹苦把他姐弟俩拉扯大。魏旦生病前,冯乐明的摩托车修理铺才刚刚有点起色。为了给魏旦治病,他把心爱的摩托车卖了,把自己的车铺低价盘掉,又动员父亲和姐姐倾尽积蓄,筹集了2万多元钱。
手头的钱支付魏旦的医疗费还远远不够,于是,冯乐明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上海、杭州和诸暨的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和一些企业、媒体。奔波中冯乐明尝尽了辛酸,但总算凑到了手术的费用。
在4年多的时间里,除了筹钱治病,冯乐明还要照顾魏旦的生活起居,端屎端尿,翻身擦背,每天几乎都重复着这些繁重的琐事。
为了省钱,晚上冯乐明就趴在魏旦的病床边过夜。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急性肠胃炎,为此他经常病发,呕吐不止。
2003年夏天,在北京304医院里,魏旦瘦得皮包骨头,只有一张脸还有昔日的美丽。她身上的癌细胞转移到了肺部,病情加剧恶化,只能终日躺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不停地通过吸入汽化药物止咳——她现在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就是通过手术拿掉肺部的病灶。
2004年7月,江苏卫视播出魏旦和冯乐明的故事《生死约定》。节目播出后,各地观众纷纷捐助,为魏旦筹到了肺部手术的费用。
手术后,魏旦极度虚弱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承受化疗,又经过几个月与病魔的抗争,26岁的魏旦在北京304医院病逝。而冯乐明把多余的钱留给了医院里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自己只身一人回了老家。
(P1158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