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从圆明园到798的迁徙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9:26 新京报

  由体制边缘人到市场新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从圆明园到798的迁徙

  岳敏君的经历是20年来中国艺术家生存状态变化的缩影。

  北京的艺术区,经历了

圆明园画家村、东村,之后形成宋庄、上苑等区域,2003年后在798的带动下,又形成了操场地、索家村、费家村多个艺术家群落。其中798艺术区后来居上,不仅聚集了国内外各种画廊,也集中了超过20个艺术家工作室,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区。但是,798并没有目前最受市场关注的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刘小东、王广义等。在798活跃以前,上述艺术家已经出售作品获得高收入,在宋庄、花家地、望京购地置业,而无须在2002年前后去追逐798的便宜租金。

  岳敏君如今住在宋庄小堡村。从他的经历中可以观察到20年来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变化。

  1987年,还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的岳敏君和四个同学一起受到“85新潮”的影响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当时,不论是他们这些学生还是策展人、批评家都没有画廊的概念,也没有出卖作品的渠道。1991年春节他就住进了圆明园。他和刘炜、杨少斌以每月250元的价格合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小院,共用一个画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艺术家生涯。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画后来成为标志符号的“傻笑”,第一张作品叫“大狂喜”。

  第一个转机出现在1993年,“有外国人来村里,我的两张画卖出了5000美元,一下产生了很有钱的感觉。”到1994年,瑞士人开的香港少励画廊买了他和杨少斌的画,还在香港举办展览。因为不懂市场行情,他就自己摸索,到1995年确定了市场价,然后和画廊分成。1995年前后他在宋庄小堡村买下一个现成的院子,包括

装修一共花了七八万。现在,他住在自己出资修建的
别墅
中,创作新的“迷宫”系列油画。

  岳敏君:“我的生活没有改变”

  新京报:去年韩国阿拉里奥画廊开设北京分部,宣传说要签下你和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隋建国等七个艺术家,你已经确定了吗?

  岳敏君:他们是想都签下来,但是我思考了一下,全部都签在一个画廊也不合适。毕竟是韩国人操作,我担心以后在推广、解释方面会有分别对待,反倒弄不好,所以我一直没跟他们签约。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跟中国人参与的好画廊签约,和国内人好交流一些。

  新京报:你和画廊合作这么多年,多数是参加群展、联展,到2000年才在伦敦办个人展览,是不是有意控制?

  岳敏君:不是有意的,我也没有特别在乎群展还是个人展览,好像就这么过来了。

  但是我不喜欢长期签约那种形式,我是比较松散的,比如一个计划、一个展览就和一个画廊合作,这样我自己和画廊也好把握一些。

  新京报:现在艺术市场这么热,对你有影响吗?至少,“傻笑”系列的成功让你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新的创作,对吗?

  岳敏君:现在市场变化对我的生活没有改变,因为早几年前我已经达到了。现在艺术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对艺术创作有促进作品,比如展览多了,可以把艺术的影响扩展出去。当然我不否认“傻笑”系列卖得好是我进行新创作的一个保证。我还是不想让大家以为一个艺术家就应该画一种风格的东西,我喜欢画不同风格的东西。

  ■区内艺术家观点

  赵半狄:我怀疑798内到底有没有艺术我和798的关系有一点点误会。2002年,我就在798租工作室,属于比较早进来的人。但当时并没有料到798这么火,所以我并不是冲它热闹才进来,当初只是因为要有个空间工作、会朋友。不料之后艺术家、画廊、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我倒觉得和798没什么关系了。我也很少参加这里的展览和艺术活动,因为我不认同主流的画廊展览形式。我觉得现在来798的人不完全是因为艺术,而且我怀疑艺术区内到底有没有艺术。当然,商业火爆对艺术家来说是好事,从艺术家脸上的焦虑和笑容就可以看出来。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