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从“白鹿原”走来的陈忠实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9:23 解放日报

  

从“白鹿原”走来的陈忠实

  相关链接

  陈忠实生于1942年6月,陕西西安东郊人,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1965年初发表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1998年《白鹿
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此外,短篇小说《信任》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作品《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目前,陈忠实已出版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

  1993年,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让陕西作家陈忠实名声大噪。眼下,北京人艺正着手排演话剧《白鹿原》,由著名编剧孟冰改编、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又一次成为大众的话题。

  见到陈忠实时,他来上海参加中国作协第六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无须经人指点,就轻易地把他从一群作家中认了出来:那一脸沟壑纵横的皱纹,一口地道的关中乡语,以及手上冒着袅袅蓝烟的“巴山雪茄”———他很忙,忙得无可奈何。于是,我们约定电话采访。他说:“你就这么记多累啊。恶(我)还是给你写吧!”

  我把“问题”寄到了陕西省作协。他依旧忙,不过,赶在4月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命题作文”。“五一”长假时,他来电:“恶(我)得空隙在小纸片上写了几段,贴在稿纸上,这两天你就可以收到了。”

  得到的远超出期待

  问:说到您,总是绕不开《白鹿原》,《白鹿原》是您的代表作,又是一个已经竖在那儿的标杆,这对您以后的创作是利还是弊?

  陈:这个问题此前已经几次被问及,我几乎没有想过对我这会是一个问题。现在看来,这的确已成为一个问题,但仍然不属于我,而是记者、研究者和关注我的创作的读者,猜测我的写作状态想到的一个疑问。我的理解是,无论我日后的写作朝哪里走,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都与《白鹿原》没有关系了。《白鹿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一次写作,是那时候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所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后来寻找新的体验,同时也寻找新的表述形式,哪怕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几乎想不到昨天以前我曾经写过什么,包括《白鹿原》。

  问:您说,要写一部可以“放进棺材里当枕头”的作品,《白鹿原》有没有实现您的这个想法?

  陈:我确实说过这个话。这个话是我当时的创作心态的表述形式,所指完全是内向的,让我从小就迷恋创作的心,别弄到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空落和遗憾。我从这本书出版到现在所领受到的文学界的评价和读者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原来的期待了。

  问:《白鹿原》为您带来了很多,包括名、利,您觉得这些东西有没有干扰您的写作?

  陈:我在写完这部小说时,最基本的估计是,如果能够出版,肯定会有反响,不会不被理睬的。但刚一发表迅即引起的强烈反应,尤其是读者从收听广播或文本阅读后的热烈反响,让我始料不及。再说利,当小说被确定先在《当代》发表然后出版单行本,我和夫人暗自庆幸,按当时稿酬标准,各得一万元,我们家将成万元户。后来得一版再版连续印刷,版权费也就超出最初的预计。

  我随之承担了作家协会的一些工作责任。我想对陕西文学发展尤其是更年轻一代作家的发展尽一份义务。我是自觉自愿地做,从来没有把做这些事看成对我写作“干扰”。干扰确实存在,有许多打着文化招牌却与文化基本无关的活动,有的常常策动我的领导、朋友乃至远亲近邻来扯拽。时间就被分割得很零碎。

  问:有人说,您以前的写作是丘陵,而《白鹿原》是高山,“高山仰止”,您有没有想过要继续写出超过《白鹿原》的作品?

  陈:无论是所谓以前的“丘陵”,还是后来所谓的“高山”,都已是跋涉过的熟路旧途了,我不会再留连。写作对我永远都是一种新鲜的陌生和陌生的新鲜。只有对陌生境界的探看才有新鲜感,才激发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当要把一种体验和感受诉诸文字,铺开稿纸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短篇小说,甚或一篇两三千字的散文,依然是一种唯恐写不到位的诚惶诚恐。我只按我的写作习惯写作,写自己真实的体验,既不跟别人较劲,也不与自己较劲。

  问:您好像说,《白鹿原》是“独子”,不会有续集,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白鹿原》作为一部单本独立的长篇小说已经完成,无事可续。这是在给《白鹿原》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就确定无疑的事。哦!应该是在起草第一章第一行时就确定下来的事。

  离开土地最是痛处

  问:土地和农村是您小说创作丰厚的资源,您现在长期生活在城市,离开了土地写当下的生活,您认为自己有优势吗?

  陈:你的这个话题点到我的痛处。用关中民间话说,“戳到了疤疤子上”。我与乡村失去直接联系已有十余年时间。我抬头所见的左邻右舍,已经不是不作任何修饰的乡村男女,而是满口新潮文化名词的城市人;出门看到的不是树木和田野色彩的淡浓变幻,而是从地皮直砌到天空的各色瓷片。乡村对我来说不仅是创作资源的累加,还有一个情感纽带。这些都在近十年间基本隔断了。已经不是优势存在与否,而是断止了直接的生活体验。我基本上是依赖直接的生活体验写作。我现在偶尔回到乡下老家,和碰见的熟人匆匆聊几句家常。我在城市最令人伤痛的位置上看见的几乎全是农民,常常说不出话来。我现在很难回到如过去一样的生活氛围里去,人们不在意我。我却在意他们的行为和说话方式。

  问:感觉上,擅长写农村题材小说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有较长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您怎么认识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陈:擅长农村题材写作的人,有一批卓有建树的年纪较大的作家,也涌现出一茬接一茬的年轻作家。就我有限的经验,在农村题材创作上有显著成就的作家,几乎都有直接的乡村生活经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老话题,自我学习写作的少年时期就知道了作家要体验生活,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尽管近年间有不同意见,然而在我看来,似乎尚不足以推翻这个被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普遍验证着的规律。差异或歧义仅仅在于,相对于社会各个大的生活层面,有作家坚持写个人生活圈子的体验。在我看来,只是生活圈子大小的事,关键在于,作家体验到了什么质量的东西,还有表述的成色究竟如何。

  问:写作对您意味着什么?是倾诉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陈:创作对我来说,最基本的无法改变的一点,完全是兴趣。这发端于一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兴趣由此而生。最大的陶醉,往往就是获得了自己得意的文字叙述,任何财富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更无法替代。这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如不萎缩干枯,对文字表述的兴趣就不会衰竭,也就难以搁笔。

  要把短篇写到非读不可

  问:当您为《白鹿原》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忍不住热泪盈眶,6年辛苦,作家所花的精力和代价,读者不难从字里行间感觉到。而现在一些作家43天可以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每个作家的写作习惯差别迥然。单以写作时间长短或写作速度的快慢难以判断作品的成色。“慢工出细活”,多指技艺性劳动。创作活动中,慢工能出好活儿,也会出平庸活儿;快工出粗活儿,也出过不少绝活儿,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关键在于,作家体验到了什么,或者说体验的深浅和独到性如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表述形式的完美程度。我只是特别关注一点,如果作家获得了深层的又是独立独到的体验,弥足珍贵的又是难得的体验,当耐心细致打磨,不要因仓促而留下遗憾。

  问:您写作是“精雕细刻”型的,还是“高产快手”型的?

  陈:我可以找到更符合我也更恰当的比喻,我如果获得良种,就要寻找最适宜其生长的土地,尽我的务作能力,耙磨播种,除草施肥浇水,期待收获。我有慢的时候,像关中农民过去普遍使用现在还未绝迹的手推车,一步一哼地前行。也有快的时候,如同骑自行车,相对手推车就快得远了。然而没有飞行器速度,连汽车速度都达不到。

  问:很长时间没再读到您新的小说了,为什么不写了?

  陈:自2001年以来,写过大约10个短篇小说,可能没有进入你的阅读视野。我争取要把短篇小说写到让你感兴趣非读不可的水准。

  问:如果要您给自己作个评语,您会怎么写?

  陈:早已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评判,只是不可告诉你。存在自己心里,踏实自信。洒出去就等于放了气了。

  本报记者 姜小玲

  

从“白鹿原”走来的陈忠实

  相关链接

  陈忠实生于1942年6月,陕西西安东郊人,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1965年初发表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1998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此外,短篇小说《信任》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作品《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目前,陈忠实已出版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

  1993年,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让陕西作家陈忠实名声大噪。眼下,北京人艺正着手排演话剧《白鹿原》,由著名编剧孟冰改编、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又一次成为大众的话题。

  见到陈忠实时,他来上海参加中国作协第六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无须经人指点,就轻易地把他从一群作家中认了出来:那一脸沟壑纵横的皱纹,一口地道的关中乡语,以及手上冒着袅袅蓝烟的“巴山雪茄”———他很忙,忙得无可奈何。于是,我们约定电话采访。他说:“你就这么记多累啊。恶(我)还是给你写吧!”

  我把“问题”寄到了陕西省作协。他依旧忙,不过,赶在4月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命题作文”。“五一”长假时,他来电:“恶(我)得空隙在小纸片上写了几段,贴在稿纸上,这两天你就可以收到了。”

  得到的远超出期待

  问:说到您,总是绕不开《白鹿原》,《白鹿原》是您的代表作,又是一个已经竖在那儿的标杆,这对您以后的创作是利还是弊?

  陈:这个问题此前已经几次被问及,我几乎没有想过对我这会是一个问题。现在看来,这的确已成为一个问题,但仍然不属于我,而是记者、研究者和关注我的创作的读者,猜测我的写作状态想到的一个疑问。我的理解是,无论我日后的写作朝哪里走,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都与《白鹿原》没有关系了。《白鹿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一次写作,是那时候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所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后来寻找新的体验,同时也寻找新的表述形式,哪怕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几乎想不到昨天以前我曾经写过什么,包括《白鹿原》。

  问:您说,要写一部可以“放进棺材里当枕头”的作品,《白鹿原》有没有实现您的这个想法?

  陈:我确实说过这个话。这个话是我当时的创作心态的表述形式,所指完全是内向的,让我从小就迷恋创作的心,别弄到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空落和遗憾。我从这本书出版到现在所领受到的文学界的评价和读者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原来的期待了。

  问:《白鹿原》为您带来了很多,包括名、利,您觉得这些东西有没有干扰您的写作?

  陈:我在写完这部小说时,最基本的估计是,如果能够出版,肯定会有反响,不会不被理睬的。但刚一发表迅即引起的强烈反应,尤其是读者从收听广播或文本阅读后的热烈反响,让我始料不及。再说利,当小说被确定先在《当代》发表然后出版单行本,我和夫人暗自庆幸,按当时稿酬标准,各得一万元,我们家将成万元户。后来得一版再版连续印刷,版权费也就超出最初的预计。

  我随之承担了作家协会的一些工作责任。我想对陕西文学发展尤其是更年轻一代作家的发展尽一份义务。我是自觉自愿地做,从来没有把做这些事看成对我写作“干扰”。干扰确实存在,有许多打着文化招牌却与文化基本无关的活动,有的常常策动我的领导、朋友乃至远亲近邻来扯拽。时间就被分割得很零碎。

  问:有人说,您以前的写作是丘陵,而《白鹿原》是高山,“高山仰止”,您有没有想过要继续写出超过《白鹿原》的作品?

  陈:无论是所谓以前的“丘陵”,还是后来所谓的“高山”,都已是跋涉过的熟路旧途了,我不会再留连。写作对我永远都是一种新鲜的陌生和陌生的新鲜。只有对陌生境界的探看才有新鲜感,才激发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当要把一种体验和感受诉诸文字,铺开稿纸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短篇小说,甚或一篇两三千字的散文,依然是一种唯恐写不到位的诚惶诚恐。我只按我的写作习惯写作,写自己真实的体验,既不跟别人较劲,也不与自己较劲。

  问:您好像说,《白鹿原》是“独子”,不会有续集,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白鹿原》作为一部单本独立的长篇小说已经完成,无事可续。这是在给《白鹿原》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就确定无疑的事。哦!应该是在起草第一章第一行时就确定下来的事。

  离开土地最是痛处

  问:土地和农村是您小说创作丰厚的资源,您现在长期生活在城市,离开了土地写当下的生活,您认为自己有优势吗?

  陈:你的这个话题点到我的痛处。用关中民间话说,“戳到了疤疤子上”。我与乡村失去直接联系已有十余年时间。我抬头所见的左邻右舍,已经不是不作任何修饰的乡村男女,而是满口新潮文化名词的城市人;出门看到的不是树木和田野色彩的淡浓变幻,而是从地皮直砌到天空的各色瓷片。乡村对我来说不仅是创作资源的累加,还有一个情感纽带。这些都在近十年间基本隔断了。已经不是优势存在与否,而是断止了直接的生活体验。我基本上是依赖直接的生活体验写作。我现在偶尔回到乡下老家,和碰见的熟人匆匆聊几句家常。我在城市最令人伤痛的位置上看见的几乎全是农民,常常说不出话来。我现在很难回到如过去一样的生活氛围里去,人们不在意我。我却在意他们的行为和说话方式。

  问:感觉上,擅长写农村题材小说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有较长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您怎么认识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陈:擅长农村题材写作的人,有一批卓有建树的年纪较大的作家,也涌现出一茬接一茬的年轻作家。就我有限的经验,在农村题材创作上有显著成就的作家,几乎都有直接的乡村生活经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老话题,自我学习写作的少年时期就知道了作家要体验生活,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尽管近年间有不同意见,然而在我看来,似乎尚不足以推翻这个被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普遍验证着的规律。差异或歧义仅仅在于,相对于社会各个大的生活层面,有作家坚持写个人生活圈子的体验。在我看来,只是生活圈子大小的事,关键在于,作家体验到了什么质量的东西,还有表述的成色究竟如何。

  问:写作对您意味着什么?是倾诉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陈:创作对我来说,最基本的无法改变的一点,完全是兴趣。这发端于一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兴趣由此而生。最大的陶醉,往往就是获得了自己得意的文字叙述,任何财富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更无法替代。这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如不萎缩干枯,对文字表述的兴趣就不会衰竭,也就难以搁笔。

  要把短篇写到非读不可

  问:当您为《白鹿原》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忍不住热泪盈眶,6年辛苦,作家所花的精力和代价,读者不难从字里行间感觉到。而现在一些作家43天可以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每个作家的写作习惯差别迥然。单以写作时间长短或写作速度的快慢难以判断作品的成色。“慢工出细活”,多指技艺性劳动。创作活动中,慢工能出好活儿,也会出平庸活儿;快工出粗活儿,也出过不少绝活儿,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先例。关键在于,作家体验到了什么,或者说体验的深浅和独到性如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表述形式的完美程度。我只是特别关注一点,如果作家获得了深层的又是独立独到的体验,弥足珍贵的又是难得的体验,当耐心细致打磨,不要因仓促而留下遗憾。

  问:您写作是“精雕细刻”型的,还是“高产快手”型的?

  陈:我可以找到更符合我也更恰当的比喻,我如果获得良种,就要寻找最适宜其生长的土地,尽我的务作能力,耙磨播种,除草施肥浇水,期待收获。我有慢的时候,像关中农民过去普遍使用现在还未绝迹的手推车,一步一哼地前行。也有快的时候,如同骑自行车,相对手推车就快得远了。然而没有飞行器速度,连汽车速度都达不到。

  问:很长时间没再读到您新的小说了,为什么不写了?

  陈:自2001年以来,写过大约10个短篇小说,可能没有进入你的阅读视野。我争取要把短篇小说写到让你感兴趣非读不可的水准。

  问:如果要您给自己作个评语,您会怎么写?

  陈:早已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评判,只是不可告诉你。存在自己心里,踏实自信。洒出去就等于放了气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