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江城夏日》入围戛纳:扔一块艺术片的砖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56 南方网

  

《江城夏日》入围戛纳:扔一块艺术片的砖头
当大家都骂着“中国的大师级导演怎么都在天上飞”的时候,有这样一批导演,他们从没有忘记脚下的泥土,忘记真实的生活——他们正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第六代导演。王超的《江城夏日》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也预告着他将紧随贾樟柯和王小帅之后走出“地面”。

  《江城夏日》是王超的第三部作品,他的处女作《安阳婴儿》早已成为不少影迷心
目中的先锋之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此前的两部作品虽然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节,却无法在国内电影院上映。5月初,《江城夏日》顺利获得广电局的通行证,影片在国内的公开发行也随之步入正轨。王超说,这次他是特别诚恳地想与观众做一次交流,那在戛纳的“一种注目”前,我们先看一下他镜头里的真实与浪漫是怎样一回事。

  制作

  就像第一次拍电影

  信息时报:这是你的作品首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压力会不会很大?

  王超:兴奋的心情和压力几乎是一样的。很高兴我的电影第一次有机会在国内电影院与观众见面,就像是自己第一次拍电影一样。

  信息时报:影片的英文名字叫《Luxury Car》(直译为“豪华的车”),跟中文名《江城夏日》表达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王超:“豪华的车”可能更准确一点,像那么回事吧,是严格地为这部电影起的名字。“江城夏日”是氛围,让大家先进入窗口,进入那个时间和空间,去感受不一样的故事。

  信息时报:影片的女主角田原去年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出过唱片和散文,风格颇为“另类”,为什么找她演这样一个底层的角色?

  王超:其实每个阶层都有个性各异的人,不是说艺术家才有性格。我看《蝴蝶》的时候觉得她很不错,跟我的条件很吻合。这部电影的角色与她完全不同,对她是一个挑战,我也是把她当作一个职业演员来看待。虽然是完全不搭界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寻找个性上的联系,去塑造这样的角色。

  信息时报:您这次是不是特别注重演员的表演?

  王超:是的,这次我回到主流电影的创作中,以前都是拍作者电影,比较强调风格化,演员在这样的电影里是和其他电影元素站在同样的位置上。但这次我把人物和演员放在最前面,这样演员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形式

  特别想与观众做一次交流

  信息时报:您曾经说过,“从《安阳婴儿》到《日日夜夜》,是我从社会的思考到人性的思考。《安阳婴儿》反映的是人性外部的现实,《日日夜夜》讲述了人性的救赎”,到《江城夏日》又是怎样一个转变或者延伸呢?

  王超:其实都还是一致的,因为《日日夜夜》太过偏向于人物内心与人性的描写,才会提及外部和内部的区别。这部电影也一样,看上去是一个事件,但还是对命运的探索。(三部电影有没有共性的地方?)这个倒是存在的。三部电影表面上看都是关注中国底层民生的状况,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性,承担责任。

  信息时报:亲情是不是影片想表达的主题?

  王超:它是一个线索和方向。父亲与女儿共同的担当,这是电影的主要线索,反而儿子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还是两个人如何维系在这个岌岌可危的时代里的亲情。

  信息时报:有法国影评人曾说《日日夜夜》是一次很奢侈的诗歌写作,《江城夏日》呢?

  王超:这次没有了。《日》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毕竟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诗歌青年,总要有一样东西满足自己的愿望,通过诗的方式表达一个共通的人性主题。这回《江城夏日》做得更普通一点,是我第一次用主流电影的叙述方式,特别诚恳地想与观众做一次交流。

  发行

  当作扔一块砖头

  信息时报:去年,贾樟柯和王小帅导演都纷纷走向地面,您的影片也将上映,那您是怎么看待国内的文艺片市场的?

  王超:文艺片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就如巴黎,他们也知道文艺片观众比商业片少,但他们有固定的喜欢艺术片的观众,而且制片和发行的人知道他们在哪里,有专门的地方给他们看,有专门的公关、发行、宣传,这些渠道的疏理和整合,他们经营得很好。但我们国家没有这些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循环生态,我们无论种多少艺术电影的种子都不会开花。我这次也是特别希望只是当作扔一块砖头,让大家更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次即使失败了,也希望这块砖头让大家更意识到这个问题,好让以后的电影有一个园地,这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园地,而是一个艺术片良性循环的园地。

  信息时报:您的作品偏于写实风格,你怎么看待现实的残酷性呢?

  王超:我觉得要直面它,惟有直面才有克服的可能性,(那您的电影里有浪漫的东西吗?)有啊,《安阳婴儿》还不浪漫啊?我觉得太浪漫了。不过,我的浪漫更多是形容在某一种困境中,依然还持有希望并顽强而快乐生活的状态。

  转折

  陈凯歌说我是“第七代”

  信息时报:担任陈凯歌的副导演的三年经历,算不算是您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

  王超:我以前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只喜欢电影的美学,对动手能力不太重视。到北京后,尤其是进了《荆柯刺秦王》剧组,做了陈凯歌的助手和副导演,开始做各种具体的事情,在实际操作中磨练自己,才慢慢地知道电影不是脑袋里想的事情,而是要靠意识力和劳动打造出来的。

  信息时报:陈凯歌说您是“第七代导演”,你怎么看?

  王超:这话能够看出他比较了解我,大家都知道有第六代导演的称呼,而他也知道我和他们年龄是一样的,尽管他那时候还没看过我的电影,但他会预想到我拍的电影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对我的一个期许吧——拍不一样的电影。

  成长

  突然觉得,大地在我脚下

  信息时报:会不会担心你们是电影机制完善前被牺牲掉的一群?

  王超:那当然不希望这么早牺牲了(笑),但如果注定是要牺牲的也没办法。只要这个牺牲能有结果就会欣慰,不要变成无谓的牺牲,看不到希望那就很悲哀。但不管牺牲不牺牲,我们都是抱着希望往前冲。

  信息时报:是不是年轻时期比较浪漫,成长后开始有点忧虑天下?

  王超:我一直生活在底层中,从来都不是电影厂的导演,虽然拍了三部电影,也在电影节走了几圈,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位置中,还是在底层,处境一直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没有资格说可以外在于自己的处境去忧虑一些事情。我不是处在上层的知识分子,对另一个阶层表示忧虑,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忧虑的对象(笑)。

  信息时报:据说影片这次的审查特别顺利?

  王超:是的。其实一开始他们都挺关心我的剧本,后来剧本审查过了,提了一点意见,但并没有削减影片艺术性,这让我觉得特别高兴。

  编辑:尔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