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央视“青歌赛”暂收兵 综合素质问答收视率最高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2:27 东南快报

  

央视“青歌赛”暂收兵综合素质问答收视率最高

  洋相百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等等娱乐化表情,今年迅速让央视的诸多节目换了一副新面孔,就连一贯很正统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也不能免俗。在经历了评委打满分、选手不识中国国旗、评委读别字等争议性话题之后,本届“青歌赛”也成为“青歌赛”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昨日,本届“青歌赛”举行团体总决赛颁奖典礼,并将暂时休赛一
个月,7月12日起重新开始单人总决赛。

  “副产品”喧宾夺主

  综合素质问答收视率最高

  作为一项最早的电视选秀活动,“青歌赛”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风光地度过了二十几个年头。据央视“青歌赛”栏目组的负责人透露,“今年“青歌赛”最高的一日收视人群达到1亿,可以媲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为了增加大赛的文化含金量,近两年“青歌赛”增加了选手回答综合素质问题的环节,却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重要比赛环节,颇有点儿喧宾夺主的意味。根据收视率调查显示,“青歌赛”收视曲线的顶峰,就出现在余秋雨等对歌手综合素质的对话和点评上。

  问答洋相百出

  评委考选手选手“烤”评委

  当余秋雨一成不变地以“我就简单说两句”开头时,正是台上答错的选手的尴尬时刻。据大赛出题组透露,大赛的每组选手都有复习提纲,几乎“每个选手是人手一本,红宝书似的。”但就算有高强度的突击,赛场上的选手们在回答问题时仍然洋相百出,有的回答甚至令人瞠目结舌。西部声名赫赫的羊倌歌手不识中国国旗,更引发了一拨拨的声讨浪潮。

  正如评委余秋雨所说:“我们‘青歌赛’的知识考核,有的知识不妨知道,有的知识必须知道,还有极少数的知识,如果选手答错了,会使评委与观众都很痛苦!”

  答题百态“七宗罪”

  日常成语惨遭曲解

  选手们在解释成语时给出的答案屡屡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有选手把“杯水车薪”理解为:“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发的工资,比喻贪婪刻薄、吝啬之极”。

  中外文化笑料迭出

  有一道综合素质题: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但当余秋雨追问选手是否读过“三曹”的作品时,她居然落落大方地说:“读过,《满江红》啊!”全场哗然。

  重大新闻充耳不闻

  有选手不知道2004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还有选手连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分别代表什么动物也说不上来。

  和评委讨价还价

  有的选手在打分时竟跟评委讨价还价,像是在菜市场做买卖。如有一道题:听音乐说出这两段音乐的演奏乐器。选手答对了“大提琴”,却把“长笛”误答成“笛子”,徐沛东评委为难地说:“我怎么给你分呢?”选手若无其事地说:“那就给一半分吧。”

  回答问题自以为是

  有一道题:请说出下列三位艺术家中,哪一位是歌唱家。选手在给出了正确答案之后,徐沛东评委问他怎么分辨出来的?该选手答:根据外貌,最漂亮的那个就是唱歌的。

  地理知识张冠李戴

  比如有一道题要求说出下列风景区所在的省份:黄山、庐山、

武夷山,该选手答出了黄山在安徽,却不知道庐山在江西,更不知道武夷山在
福建
,反而将它搬到了四川。

  最令人咋舌的答案

  来自山西的“羊倌歌王”石占明把英格兰、澳大利亚国旗说成是中国、日本国旗。

  今年的“青歌赛”虽然一直受到负面新闻包围,但却创造出一项新的直播世界纪录,大赛的品牌价值也有所提升。

  创纪录:43场150分钟

  到目前为止,“青歌赛”从包括启动仪式在内的21天的连续直播,加上个人决赛20场以及颁奖晚会两场,共计43场现场直播,每晚节目平均播出时间高达150分钟。

  据国际著名媒体维亚康姆的资深电视研究专家分析,这不仅在中国自央视建台50多年来,直播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在亚洲直播节目史上,乃至全球文艺类节目

电视直播史上也是首次,可以说央视创造了直播节目的世界纪录。

  赚爆了:20天1.4亿

  连续20天的比赛环节的直播,观众收视人数累计突破3个亿,获得企业赞助5700多万元,短信来电收入高达1200多万元,插播广告高达9000多万元,累计20天时间,竟赚1.4个亿,加上“青歌赛”在国内外的品牌价值影响,“青歌赛”所赚的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文化本身

  也在接受考试

  青年歌手接受文化考试,其实文化也在接受时代的考试。有时,年轻人回答不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显得尴尬,而有时,有些文史问题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这不是命题组朋友的问题,而是文化本身显露出了它的不同生命力。

  文化是一棵大树,总有枯枝败叶。本来大家远远一看不清楚,现在被电视镜头和广大观众一审视,真相毕露。比赛在给选手打分,全国观众也在给文化打分。

  千万不要认为文化知识永远是至高无上的。这些天,我看到,文化知识与年轻生命一次次对峙,两方面互为考官,而我,只是一名考场工作人员。当两方面能够互补、互哺的时候,我乐呵呵地出面维持一些规则;但是,如果两方面出现了难以协调的裂痕,我内心的天平,总是偏向于年轻生命一边,这一点,我相信广大观众早就看出来了。

  不要总是责怪我们年轻人文化素质低,在很多时候,更应回过头来责怪我们的文化的有效性和溶解力太低。

  如果仅仅是考青年歌手,我就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摘自余秋雨博客

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