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9:38 沈阳晚报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
10大洼县古渔雁民间故事

  流传于辽河口海域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历史上,生活在境内二界沟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春来秋去,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被人称为“渔雁群落”。正是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盘锦海域及沿岸
这些内涵丰富、神奇美丽的“古渔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为“古渔雁”民间文学。

  11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东蒙民间文学是指流传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一种口头文学。民间讲述家以传统的口头讲述、演唱的方式,广泛地、多侧面地传诵着自远古以来本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民间故事、传说、

神话、民歌等。目前所采录到的东蒙民间故事,几乎包括了中国故事的各种类型。这些民间故事家、歌手所讲述的故事及演唱的民歌,处处体现着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会相融的东蒙地域特色:既守护着草原文化的传统,又以博大的胸襟,吸纳了中原文化的营养,以民间传统的故事、歌谣、民歌为载体,形成了多姿多彩、韵致独特的东蒙文化源流体系。

  12海城高跷

  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跷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海城市是中国高跷艺术的发源地,自古就有“高跷之乡”的美誉。海城高跷表演形式热烈、火爆,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底蕴。最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海城高跷以“扭、浪、逗、相”为主要表现手段,海城高跷之所以技高一筹,还在于它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主持人:盖云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