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整整一年时光的打磨,大型民族歌舞晚会终于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当晚首演。身处省歌舞剧院的排演大厅里,人们用惊叹的目光细赏它的璀璨。这台“具有民族文化保护性质”的晚会,荟萃了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经典作品与精彩样式,原创性与创新性并重,民间艺人与艺术家同台,立体化、艺术化地再现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耀眼的光彩。包括已列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海菜腔》、傈僳族《摆时》、傣族《孔雀舞》、佤族《木鼓舞》等在内的20多个精彩节目,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价值。
晚会起始,一轮卧于云中的赤日是整个大舞台的背景。随着五彩灯光的变幻和女声的抒情吟唱,一位白衣女子翩翩掠过云端—如此美妙的地方,不就是我们的红土高原,一对彝族男女甩出悠长、嘹亮的“海菜腔”,更强调了这里所展现的就是云岭之上的日子。白族的八角鼓敲起来了!在喜鹊登枝的剪纸下面,前后两行鼓手奏出短促激越、欢畅清脆的鼓声。随着灯光的远近闪动,激情的鼓手刹那来到眼前,一列普米姑娘身着白绿相间的长裙飞过来了。她们摆动裙角轻舞,随着灯光变换,她们恰如蝴蝶般时而跃上金黄的油菜花,时而飞入翠绿的竹海,一派乡情画意。
黑色岩石下呈现的彝族舞蹈《烟盒胡琴调》之后,节奏欢悦的傈僳族舞蹈《跳竹铃》令人振奋。随着演员的舞动,她们衣物上缀着的银饰簌簌作响,并随着音乐节奏与灯光闪动的加速,舞步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景颇、拉祜歌舞《舂米谣》以悠悠的碓声为背景节奏,前边的两个女孩轻轻按动木棰,远处是层层梯田,人们就在这宁静中远近起舞,那情景让人立刻回到了恬静的农家山寨。《打谷歌》、《做粑粑》、《新米飘香》等彝、傣、佤族舞蹈更加把观众带入云岭深处,生动重现了欢乐感人的劳动场面,让人流连。
《月下情歌》、《帽儿尖尖帽儿圆》、《阿老表》等对唱、舞蹈则刻画了布朗、苗、彝族男女追求纯美爱情的图景,“想你想到太阳落,想你想到月亮升”—大胆热烈、真挚自然。怒族舞蹈《摇月亮》再现了“云南十八怪,孩子出门老公带”的情景。夜幕下,一群父亲在笨拙而高兴地哄着婴儿,舒缓的摇篮曲哼唱倍感温馨。孩子们睡了,父亲们也放心地睡了,谁想突然孩子们又醒了,哭声四起,这可忙坏了父亲们,然而怎么也止不住哭声,于是妈妈们醒了,家慢慢又恢复了安静……生动真切。纳西族民歌独唱《栽秧调》,悠长而婉转的女声仿佛飘动于云端。别样的德昂族舞蹈《红腰箍》、阿昌族舞蹈《阿昌女》等令人耳目一新。傈僳族民歌《摆时》由4人于前台对唱,众人在远处的岩间轻和,古朴、原始的声音神秘非常,引人遐想。傣族的《孔雀舞》领舞的是一位身缀白翼的男子,阳刚的舞姿一改以往的柔美;远处是配舞的女子,舞台左右灵动伸缩的孔雀颈项富有新意。彝族的舞蹈《跳菜》欢腾激越,既展现着民族风情,又表示着云南人民对客人们的热情。尾声更深化了这一表达,红色天光泄露之处,一蓝衣女子娓娓而来,各民族的人们也牵手而出。远处崖上,一男子擂动太阳大鼓,豪迈雄壮—这就是云岭大地!
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文艺工作者们将白、哈尼、傣、普米等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歌、乐、舞作品汇集到《舞彩云》当中,此外又选用了彝、壮等少数民族的作品,把近20年的保护成果整合编排到了一起,以这样的形式,传承和保护古老而迷人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展示了我省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一项成果。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的文化遗产太丰富了,一台节目显然收录不完,但晚会主创人员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他们的心愿即是要把优秀节目保护下来,进一步传扬下去!他们的精神感人至深,愿我们都来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这份不容推卸的责任!
杨刚/文 禹江宁杨峥/图(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