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寅□实习生任艳丽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观察员,乔纳森·纳帕克(JonathanNapack)就是其中的一员。专门负责亚洲事务的纳帕克描述自己的工作是“以亲善大使的姿态到各地了解各国艺术进展的情况”。纳帕克就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耳目往来穿梭于亚洲各地,看画廊、美术馆,和相关人士交谈,了解最新的动态,定期给总部写报告,作策划。
纳帕克的工作重点是中国:“在亚洲,我花最多精力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很多机会和挑战。印度虽然是个很活跃的艺术市场,但是印度的市场是国内的。如果我能在中国做一个桥梁,就能让世界更快地了解中国。”
记者: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如何评判各地画廊的业绩,从中挑选出好的画廊?
纳帕克:首先,画廊要和艺术家的关系比较近,代表艺术家。我们更多从画廊的艺术和展览的质量而不是赚多少钱来评判。不幸的是,在中国还是很少有符合标准的、能够和艺术家合作、代表艺术家的好的画廊。
记者:为什么中国画廊这么多,好的又这么少?
纳帕克:因为它们大部分并不是在和艺术家合作,而只是买卖赚钱。巴塞尔可能有一两个中国的画廊,但不可能太多。我们的客人不可能被愚弄,他们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曾经有一个香港的画廊,他们和我们委员会其中一个人有商业往来,我们考察一两年以后,发现这个画廊没有发展,就放弃了。一个画廊至少要保持应有的水平。在中国,很多画廊自称为画廊,但没有做画廊应该做的事。
我知道很多中国的画廊想要争取去巴塞尔,但争取不到。
巴塞尔不是一个商业团体,是画廊在卖艺术,而不是我们。我们的客户是非常热爱艺术的有钱人,如果画廊提供的东西质量不好,他们就不会来。很幸运我们并不为钱担心,不用想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是引进那些令人惊奇的、有趣的艺术,赚钱是画廊的事情。对我来说,有两项工作,一个是把那些最有趣的艺术家和画廊带到巴塞尔,我不会关心画廊卖得好不好。有几千个画廊申请,但没有太多的空间给他们。另一项工作是建立一个桥梁,把中国的艺术品卖到国际,带到巴塞尔。
记者:中国的当代艺术相对于5年、10年前有什么很大的变化吗?
纳帕克:现在外面对中国的期待和兴趣给中国一个压力,觉得中国应该很好。你不能把中国正在发生的情况和外面的期待和兴趣截然分开。6年前,在中国做艺术有时还是偷偷摸摸的,现在政府不认为艺术是个坏事了,他们把巴塞尔艺博会看成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其次,5年前只有外国人买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中国国内的艺术市场也很活跃。从长远看,人们认为投资艺术是值得的,可以带来利润。往前看最大的问题是,有没有好的收藏家。
记者: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艺术家作品的价值升得很快,包括我认识的很多艺术家,他们都很陶醉。他们作品的价值是被高估了,还是真的像市场反映的那样?
纳帕克:情况很复杂。有一些国内市场并不算很合格的艺术家,只想着赚钱,在国内有一些投机者,他们把艺术品当作投资赚钱的工具,可能两三年又会去投资足球队了。即使没有国际上的支持,他们的价值还是在稳健地上升,市场是稳定的。市场主要由很多大收藏家、大美术馆组成。如果你有100万,你会买什么?我确实认为这有很大问题,但是,我认为真正好的艺术家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每件事都变化很大,人们想要做一些新的东西,但并不知如何做,他们需要通过刻苦的学习。
记者:如果有100万美元,你会选择哪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纳帕克:我可以给你名字,但不能不顾及其他人。
(P116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