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们都把我说成什么样了?(设计台词)
《钦差大臣》投资方召集十多家影视公司声讨“戏霸”李保田,从表面上看这场有组织、有声援、有口号的控诉运动,正义色彩鲜明,群众基础扎实。但事实上,当男盗女娼
、害群之马等惹火的字眼,被出品方一个一个送给“戏霸”李保田后,一场本该严肃的官司开始被一种不严肃的气氛笼罩。妖魔化李保田的同时,影视公司其实也正在把自己的主张和形象变得庸俗化。
此次影视公司集体出招,出的却是一记晕招。把事件的风向由“注水”引向“戏霸”,而种种尖刻而又无事实证据的指责,让人感觉过分轻率。从来没有跟李保田合作过的公司,也跟着一起“血泪控诉”,如果出于哥们义气,那就只能是添乱。号召全国的影视公司不与“戏霸”李保田合作,影视公司倒是霸气十足,想封杀谁就封杀谁。电视市场真正的主导是观众,李保田的声誉和地位来自他们的认同,而不是靠几个影视公司联手就能掌控的。
其实在对李保田的控诉中,影视公司把自己摆在受害者位置的同时,骨子里却充满着自大与傲慢。按影视公司的逻辑,演员给了片酬,你就不能表示不满,你就要替我说话,你不替我说话,还告我,我就不能让你舒服。影视公司在控诉“戏霸”种种恶行时,却把“戏霸”的好处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观众买“戏霸”的账,你可以不买,这是你的自由,一部动辄几百万的电视剧,影视公司不会草率到专门请人来“搅局”的地步,既然高额请了“戏霸”,甚至他的家属,签了合同,就证明你对“戏霸”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已经照单全收了。现在又疾呼演员需要行业规章约束,而拍戏合同的约束,影视公司遵守了吗?遵守了,哪里还会有这起大动干戈的“注水”纠纷。在这一事件中,影视公司其实只是狭隘地考虑了自己的利益。
另外,讨伐“戏霸”,影视公司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演员对电视剧拍摄的支配。事实上,配得上影视公司所谓“戏霸”标准的演员,全中国数不出几个来。行业里充斥更多的是普通演员在出品方面前的忍气吞声。出品方“撑长”剧集,是这个行业不公开的秘密,成本一样,集数多了自然能多赚钱,普通演员为了能在这个圈里长治久安,混口饭,一般也不愿较劲得罪出品方,似乎只有像李保田这样,躲在家里画画,功成名就的主儿,才会跳出来做《皇帝新装》里那个不识实务的孩子。
面对种种指责,李保田倒显得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他通过发言人传达给大众的明确态度是——“不想用‘口水’解决问题,法律自会主持公道。”影视公司认为,李保田难伺候,但事实上,正因为李保田在艺术上的较劲与各色,他才最终成为大牌(大牌演员有几个不较劲的)。而且必须承认大牌就是大牌,大牌就该有大牌的“份儿”,影视公司指望着大牌给你赚收视率,就得认同大牌对剧组的客观影响和身价。李保田的发言人窦先生认为,“注水”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钦差大臣》的商业前景想必一路看好,这或许才是出品方助推这一事件步步升级的真正目的。新浪网调查显示,认为李保田不像“戏霸”、出品方为了炒作的人占到65%,认为是实情的人只有17%。观众显然没有跟着影视公司的指挥棒走,乱拳打“戏霸”,也许“戏霸”不倒,自己先倒了。本报记者吴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