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大忙人张国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9:21 解放日报

  

大忙人张国立

  图:张国立在导演影片

   张国立是个大忙人。

  他又拍电影又拍电视剧,又当导演又当演员,还经常兼个制片人、监制,怎么能不忙呢?

  忙,还忙得有成绩:演戏,小荧屏上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纪大烟袋”让人笑得开心,大银幕上电影《手机》中的费墨教授却又让人笑得苦涩。当导演,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连火四部,电视剧《五月槐花香》京味十足。

  这回,他首次导演的电影《第601个电话》即将上映,忙里偷闲,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然而,与歇下来的张国立对话,却发现他不像是一个手握财政大权的制片人、一个指挥剧组上下的导演、一个众星捧月的主角。他谈起自己的作品,总说“要让观众认可”、“要对投资人负责”,很少说“我想怎么样”。

  聊天过程中,还发现张国立是个不喜欢被贴标签的人:“大器晚成”、“演而优则导”、“皇帝专业户”……这些媒体给他贴上的标签又被他自己一个一个揭下来,最终显露出的是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实在人。

  “我学不了冯小刚”

  记:你不拍电影多年,《第601个电话》哪一点打动了你,让你接下了这个剧本?

  张:《第601个电话》的故事是根据去年明星电话泄露的真事来改编的。我自己也是这事件的一个经历者。电影以一个丢失的电话本作为媒介,但故事的落脚点却不在对名人私生活的猎奇上,而是用它来诠释都市人心境的孤独:周笔畅扮演的小职员终日庸碌,心灵却迷失在大都市中;张柏芝扮演的大明星表面风光,内心却孤寂无比;胡歌扮演的歌手外表年轻阳光,实际却身患绝症,渴望着好好度过生命的每一天。这个故事就用一个错误的电话号码把这三颗孤独的心联结在了一起。这是剧本最打动我的地方。

  记:《第601个电话》不是探讨隐私权的问题?

  张:对。我更关心的是三位主角在事件中的获益,他们彼此给予对方信任和鼓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电影在后期混录过程中,我常发现身边的工作人员手里都攥着纸巾擦眼泪,这让我很满足。我不想拍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也不想去区分它究竟是正剧、喜剧还是悲剧。我希望能讲好一个故事,观众看了、笑了、静下心了、感动了,这就达到了我的目的。

  记:听说你在《第601个电话》里还客串了个小角色,说一口河南话?

  张:我在里面演一个经纪公司的董事长,说河南话是希望这个小人物也能挤出汁来。希望这个小角色在三个主角的戏之外出一个亮点,让观众有会心一笑的地方。

  记:该片请了冯小刚做监制,会不会有冯氏幽默的色彩?

  张:我们的私交很好。冯小刚那种骨子里的幽默我不具备,他的调侃方式我学不来。我只是老老实实地从我的感受出发,讲好一个故事。

  “我称不上大器晚成”

  记:你不是科班出身,成名也比较晚,有媒体称你为“大器晚成”,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张:是否科班出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观众的认可。英雄不问出处。我修过铁路、参加过文工团、说过相声、演过京戏、排过话剧、干过配音。到了北京后我导过MTV、导过广告,干了4年副导演,一直熬到现在。但我不是“大器晚成”,这个词应该是用来形容比我成就更高的人。

  记:你在表演上的多样性也和你人生阅历的丰富不无关联吧。

  张:演员表演永远也脱离不了自我。每一段经历都帮助我积累人脉、积累经验,让我有所收获。

  记:为什么不停地换行?

  张:拿我当年来北京的事说吧。当时我在四川的确已经小有名气,不愁没戏演。就有朋友劝我:“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干吗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去。”但我觉得人在一个固定状态停留得久了,就应该去打破、改变一下,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也是这样一个性格,当我做什么做到一个固定状态的时候,我就想去打破它,去做新的事情。

  “我算不上演而优则导”

  记:近年来流行“演而优则导”,你也是演员出身转行做导演,对此怎么看?

  张:我入行做电影演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时要求形象好,长成我这样的,拍电影的机会就不多。我就改行跟着米家山导演,从场记开始学,到副导演、执行导演、联合导演、再到自己独立执导,一步一步走过来。看到好剧本了,我又回过头来演戏。所以我算不上演而优则导,我身上并存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两个我都难以割舍。

  记:你如何在演好角色的同时统筹全局呢?

  张:我主要是变换身份来思考,比如晚上准备明天的拍摄,我先准备导演的功课,想好明天镜头该怎么调度、演员该怎么走位、现场该怎么设计。这些都处理完了。我再拿起剧本开始背台词、设计表演细节、琢磨人物性格。熟能生巧。

  “我不再是皇帝专业户”

  记:你演的乾隆、康熙深入人心,是否担心在观众心目中被定型?

  张:主要是这两部戏重播率非常高,各地电视台轮番轰炸。观众老见我在屏幕上拖着辫子晃来晃去,难免有点审美疲劳。我自己也在努力突破,例如之后演了像《五月槐花香》这样的年代戏、《忠诚》这样的反腐剧,有意避开重复的角色,我已经不再是“皇帝专业户”了。

  记:你和张铁林、王刚的“铁三角”再加上编剧邹静之,合作的电视剧都挺受观众喜爱,你们这一组合的魅力在哪里?

  张:很多人在分析时忽略了一点,这些戏能火在于结构上的成功。我们几个人都对戏曲比较了解,编剧邹静之也从中国戏曲的深厚传统里吸取营养。从戏曲角度看,我们的搭配在行当上非常清楚,生旦净末丑一清二楚。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我演的纪晓岚是老生、张铁林演的乾隆是花脸,王刚的和是文丑,再加上花旦、青衣,这戏自然就好看。这就好像造房子,四梁八柱都搭好了,结构稳定,不会向哪个角倾斜,这房子自然塌不了。如果一个戏一下弄5个大武生,结构上就乱了,观众会分不清楚谁主谁次。

  “我不能让投资人赔钱”

  记:你和邓婕是影视圈里著名的“夫妻档”,有专家指出,自家人做制片人往往会不够专业,您认为呢?

  张:中国本来就没有专业的制片人,只有资深和不资深之分。比如制片人、出品人、监制,这三个职位在不少剧组十分混乱。监制实际对影片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现在不少影视剧的监制都是出资单位———例如电视台的领导,领导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来监督影片的艺术质量,这一职位等于形同虚设。制片人也同样。一个制片人相当于是一个剧组里协调生产的行政领导,要研究市场、管理生产进度、调配资金,现在往往是谁出钱就挂一个制片人。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我们自己摸索着学习比找一个圈外人总强得多。

  我和邓婕都是在研究市场的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认真真去做这件事。衡量一个制片人成功与否就是这几条标准:投资人花了钱,最后的片子有没有成功上市发行;上市后是赔本还是赚钱;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如果砸了牌子,投资人就不会再投资下一部作品。

  记:你在《第601个电话》的开机仪式上说:“现在拍电影挺难的,我不能让投资人赔钱。”看起来,你对电影市场似乎信心不足?

  张:电视剧市场和电影市场完全不一样。电视剧只要拍出来了,直接面对电视台,一个卖、一个买。电影还有发行这个中间环节,票房要投资人、发行公司、院线三家分,也就是说一部投资1000万元的电影,票房必须超过3000万元投资方才能盈利。拍电视剧时,有多少投资、拍什么题材、用什么演员,有了这几条,自然就知道你这个片子做出来在市场上是一个什么价位。但电影却无法预知,你看像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的一线大导演也就只敢用这几个演员,因为新人在电影市场上的票房号召力是未知的。而且现在的电影市场是两个极端,要么是低成本、要么是大片,中间几乎空缺。电影院都很豪华,高票价让观众望而生畏。对这样一个市场我的确不太有把握。

  记:你拍的是商业片,启用了一些知名演员,应该有一定市场号召力。

  张:电影要卖座,一定要有好的故事,而不是商业元素的堆积。如果没有讲好一个故事,无论怎么折腾,都无法让观众买账。

  

大忙人张国立

  图:张国立主演的影视作品

  见习记者 韩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