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女影星辛苦闯荡好莱坞
一般来说,美国以外的英语国家女星进入好莱坞有天然的优势,至少没有语言鸿沟,有天分的演员甚至可以模仿美国不同地区的口音。但我们不要忘了,妮可·基德曼不是一进美国就被接受的,她一开始通过汤姆·克鲁斯太太的名义打开知名度,然后奋斗了十年才真正取得巨星地位。英国的克里斯汀·斯格特·托马斯(《英国病人》)和艾米丽·沃岑(《破
浪》《她比烟花寂寞》)在本国站稳后,都得到好莱坞的召唤,但几部戏下来,均打道回府。最惨的是主演《燃情岁月》的朱莉娅·奥蒙德,90年代中期以“两大朱莉娅”之一的姿态登场,结果拍了三部戏(其中一部是绝对女主角),乏善可陈,连回英国影坛的退路都被过分炒作给堵死了。
英语国家女星进好莱坞最成功的例子是奥黛丽·赫本,一部《罗马假日》便把她推到如日中天的高度。但严格说赫本不是本国走红后“闯荡”好莱坞,她跟伊丽莎白·泰勒、卓别林等英国同胞一样,其实是美国造星机器的产物。
真正“本国优则好莱坞”、并且成为超级巨星的,非英语国家的只有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玛琳·黛德丽等极少数。但跟我国演员相比,欧洲女星普遍具有无可挑剔的英语能力,几乎没有一丝口音。但即便这样,她们跨越大西洋的难度也越来越高,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国的天后级明星凯瑟琳·德纳芙,60年代走红后,尝试拍美国片失利,但在欧洲却保持了几十年的艺术青春。
近年来,驰骋好莱坞的外国女星并不多,做出成绩的仅墨西哥的萨尔玛·海耶克等。她虽然靠主演《弗里达》等文艺片赢得好评,但在商业片中多半仍充当花瓶。
中国影星闯好莱坞时机已到?
据报道,《迈阿密风云》的导演迈克尔·曼早前曾邀请巩俐去好莱坞拍片,可到现在才变为现实。有影迷推断,巩俐是受到章子怡国际星途的刺激,才决定冲破国门,走向世界。
无法猜测巩俐闯好莱坞的真正动机,但能理解当初她为什么没有去。作为一名东方女演员,在一个审美趣味由西方人主宰的环境里,很难得到充分施展的舞台,可供选择的角色多半是没有立体感的刻板模式。
周润发、李连杰等男星至少都有过独当一面的机会,但东方女星连这种机会都绝无仅有。陈冲参演的《末代皇帝》,在文化上是被视为非美国片;去年印度著名女星艾丝维亚莉主演的《爱斗气爱上你》(Bride and Prejudice)也没能让这位才貌双全、能说流利英语的“印度西施”跻身好莱坞明星的行列。
华人女星中,张曼玉兼具容貌和实力,英语和法语说得比普通话还纯正,加之长期生活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香港,但却始终没有打入西方影坛。前两年,《纽约时报》还刊登过一篇分析文章,标题就叫做《张曼玉为何不是好莱坞巨星?》。按照逻辑,好莱坞完全应该吸纳张曼玉这样素质全面的人才,但好莱坞能抛出的绣球大多华而不实,运作方式不像香港那样高效,张曾竞争过《艺伎回忆录》,但项目拖了很多年才开拍,那时她已经过了合适年龄。
近年来,张曼玉对参与的影片越来越挑剔,没有戏份可施展的基本拒绝。这种策略既可以防止自己成为“烂片王后”,但也错失不少好机会。纵观美国本土的华人女星刘玉玲和温明娜,他们大量作品也都属于混饭吃的。好角色可遇不可求。
巩俐曾跟奥斯卡影帝杰勒米·艾恩斯合作过《中国盒子》这样的小制作“半西片”,她在《艺伎》中虽属配角,但圈内评价甚高,导演在夸奖演员时,每次都重点提到她,尤其是她的戏剧爆发力和个人魅力。似乎她对于演西片“突然想通了”,不再把“鸡首”和“凤尾”截然对立起来了。因为只有经过尝试,才会知道那条路是否走得通。
谈巩俐,不可能忽略章子怡。在很多国人眼里,章子怡的成功更多是幸运,而她在气质和演技上均不如巩俐,可她在西方的名望让国内观众都觉不可思议。的确,西方影评人(尤其是《时代周刊》)对章网开一面,因为她符合西方人心目中中国女性小巧玲珑的形象,连她英语不流畅都被褒奖为“断断续续很动听”(haltingly beautiful)。更重要的一点,章子怡的时机非常好,她取得国际影响碰巧是中国经济快速进入全球化轨道之际,西方片商需要借用中国牌来推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
换在80年代陈冲出道那时,章子怡绝不可能有现在这种机遇。从长远看,巩俐也好,章子怡也好,她们在好莱坞的前途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目前国内正在发展的电影环境带给她们的优势。从这点来说,这也是她们最好的时代。 ★
[上一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