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电影的洋“伯乐”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23 解放日报

  

中国电影的洋“伯乐”

  图:马可·穆勒

  马可·穆勒,这个名字最近为中国人所熟知,是因为他在威尼斯红地毯上向章子怡开玩笑的那一跪。

  其实,这位电影节主席并不是一位爱作秀的人。这位爱穿黑色T恤配黑色西装的电影节主席外表很“意大利绅士”,骨子里却很中国:一口比中国记者还标准的京腔普通话,谈起中国电影来头头是道。

  他在中国求学时,是中国电影让他萌发了对电影的热爱;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张元、贾樟柯……一代又一代中国导演走向了世界电影的大舞台。在欧洲电影圈里,他对中国电影的“偏心”是出了名的。

  今年的电影节期间,百忙之中的马可·穆勒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威尼斯电影节的走向与定位,谈他的中国电影情结。他笑着说:“没有中国电影,就没有我这个电影节主席。”

  两个惊喜:中国影片有看头

  记:今年来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不少,您个人更青睐哪一部?

  马:其实都很喜欢,当代中国电影在内容和题材上有很多可取之处,能让西方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其中的一部很有看头,就是刘杰导演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这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从汉族人的角度来看待云南当地4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视角很独特。另外,我特别喜欢的是我们选择的惊喜片(威尼斯电影节每年在入围名单确定后,还会在电影节期间另选一部电影参赛,称为惊喜片)———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

  记:张元导演还在电影节上获得了“布莱松奖”,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意外惊喜。

  马:“布莱松奖”是表彰导演对道德建设、对社会关系作出的贡献,是电影界道德概念的最高奖项。我和张元认识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经常互相交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用中国电影说服更多的西方观众。张元是一个往深处去发掘人性的导演,他的影片就好像直接掀开了人的内心,向观众展示人性的各个角落,而大部分时间这些角落都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我很高兴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我能一直陪伴左右。

  记:您认为中国电影吸引外国观众的魅力在哪里?

  马:其实中国电影有很多元素可以吸引观众,这来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语言也很独特。我认为,在未来,真正能够说服观众的就是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

  一个情结:中国电影成就了我

  记:您对中国电影有很深厚的感情,这和您在中国的经历有关吗?

  马:我是第一批赴中国留学的西方学生,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学的是人类学。我先联系了中国社科院,可是人家告诉我这个学科终止了。我就只能转到辽宁大学去研究大众文学。当时的图书馆不对外国人开放,社会学方面的书特别少。所以,下午4点下课以后我就跑到电影院,去看5点的电影。你能想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意大利小伙子骑着28英寸的大自行车,穿梭在沈阳的各大电影院之间,乐此不疲看电影的样子吗?我现在还会唱京剧《红灯记》呢!

  记:当时都看了些什么电影?

  马:大部分电影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的,中国解放后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我也看了好多遍。而在1977年,我看到了像《神女》、《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当时每天能看三四部。我感受到中国电影有自己一脉相传的传统。我越来越认识到我需要看更多的中国电影,需要知道中国解放前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于是,我总共看了200多部中国电影。

  记:您和中国导演的关系也很深,人们把你称作中国电影的“伯乐”。

  马:第五代所有的导演,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外就是我。我在鹿特丹电影节担任主席时,已经开始建设电影基金会,我们经常会想办法给中国导演们一点资金,尤其是用来写剧本的。

  1981年,我在意大利都灵独立举办了一个影展,共收集到135部中国老电影进行展映。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地呈现在西方国家面前,观看的记者和影评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那次影展比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电影百年单元更有意义。由于影展反响良好,都灵在之后几年里连续举办,成为了当地的传统项目。也就是那次的经验让我积累了电影研究和组织方面的经验。后来,我又在威尼斯电影节专门负责亚洲地区的选片工作。在我上任的第一年,就为威尼斯送去了凌子风执导,姜文、刘晓庆主演的《原野》,那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参加国外大型影展的影片。

  一大亮点:换个视角看世界

  记:威尼斯电影节每年都会有与众不同的亮点,今年的亮点在哪里?

  马:今年的电影节有一点让我非常满意,选择的电影反映了世界各国的视觉话语。大部分电影题材都与现实有联系,反映着当今各国的社会现状。

  记:今年的电影节是一个展示的窗口和平台?

  马:是的。如今,在西方媒体主导的报道之下,西方老百姓对于世界各国的了解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人们的视野更狭窄了,甚至可以说,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三分之二的情况一无所知。而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就是要给世界各国的电影一个发言的机会,在你看完这些电影之后,你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你对世界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你会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又是怎么看世界的,这会使你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就是说,电影让人们换一种他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才会增进世界人民彼此的了解。

  记:您是在强调一种多元化的视野?

  马:对。另外,对待同一个社会,我们也有不同角度的认识,就拿美国电影来说,既有奥利弗·斯通的《世贸大厦》这种探讨道德的影片,又有斯派克·李的《决堤之时:四幕安魂曲》这样具有批判性的纪录巨片。

  记:今年来威尼斯电影节的好莱坞电影很多,这与电影节一向标榜艺术的宗旨是否矛盾?

  马:美国电影一年要产几百部,它强大的影响力让我们无法回避。威尼斯电影节正是借用了美国电影的影响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就是美国影片《黑色大丽花》。美国影片成为一种号召力,来吸引更多的电影、更多的记者和更多的影评人以及片商。其实去年的美国影片更多,我们展映的电影中有将近75%都是美国的;而今年,作为国际性影展,我们留给世界其它国家的电影更多的展示空间。

  一大挑战:戛纳电影节后来居上

  记:近年来,戛纳电影节的商业化运作很成功,逐渐有超越威尼斯电影节的势头。您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执行主席,如何扩大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响力呢?

  马:戛纳从1946年创办起就开始学威尼斯,但他们这些年在卖片方面做得比我们好。所以,我们也要调过头来向他们学习。戛纳电影节也并不能说它商业化了,主要问题在于艺术片发行的时机:戛纳电影节每年5月举行,而艺术片发行的旺季是每年秋天和冬天,就是从9月到圣诞影片上映之前,不少好的艺术电影在夏天之前都无法完成制作。而威尼斯电影节是唯一一个可以给艺术类电影创造理想条件的影展。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艺术片。尊崇艺术片,艺术片至上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宗旨。

  记:但从中国电影近年的市场情况来看,艺术片即使获奖,在商业发行上也会困难重重。艺术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马:艺术类电影的市场确实有限。比如意大利电影,在国际市场上除了喜剧片,别的影片上映的档期最多只有两星期,没有人看。因此,我们一直在为艺术片的发行而努力,首先考虑的是从技术上想办法。比如,今年参赛参展的影片有1/3是高清数码的,高清数码电影的发行成本低,同时也是未来电影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逐渐推广这种技术。

  记:您觉得对于电影人之外的普通观众,电影节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马:电影节帮助人们寻找他们自己的梦想。当15天的电影节结束后,人们回家还会琢磨电影里那个不同的世界,回味电影带给他们的意义,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中国电影的洋“伯乐”

  图:马可·穆勒和周迅在一起

  

中国电影的洋“伯乐”

   图:马可·穆勒向章子怡行礼

  

中国电影的洋“伯乐”

   图:马可·穆勒和《夜宴》主创人员在一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