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巩俐是中国去戛纳参赛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女主角。
1946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1956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1977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1987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1997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2006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张曼玉
王家卫(左一)
梁朝伟(左二)
1939年,法国公共教育与艺术部部长金·泽伊收到了一份在法国创办一个国际性电影节的提议,以抗衡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统治下的威尼斯电影节。戛纳,这个法国南部的滨海小城因其迷人的日出和日落美景而被选为举办地。但首届电影节的举办却因为战争而一再推延,直到1945年,此事才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
1946年9月20日,这个二战后诞生的重要文化盛典终于在旧日的戛纳赌场敞开大门迎宾。直到1972年,戛纳电影节一直是由导演们组成的董事会全权掌控的非盈利组织,对待来宾们的态度也格外“仁慈”——几乎所有参加电影节的电影都能带着奖杯回家。这使得最早的戛纳电影节更像是一个社交盛典或者电影论坛,而非一场竞赛。
随着参与者的逐年增多以及受到新经济模式的影响,戛纳电影节开始成为电影工业的年度盛事,到如今,每年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记者前往戛纳电影节采访。
明天,2006年9月20日,戛纳电影节将迎来它的60大寿。在此,我们回放戛纳电影节的成长细节,追忆6部经典影片华丽现身,追踪6个中国“常客”的身影。虽远不能详述戛纳的一切,却也是我们视角中的戛纳。
致辞
快60了?对于一个电影节来说,这才刚刚到迈入青春门槛的年龄。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放飞宫殿台阶上的鸽子,查理·卓别林将拐杖旋转了一圈,英格玛·伯格曼在长久的欢呼声中捧得金棕榈奖,一曲《生命的旋风》在珍妮·莫罗周围轻柔唱响……60年,这一切几乎刚刚来得及发生。
拥有如此美妙的童年记忆,戛纳电影节当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努力、热情而雄心勃勃。
这是一个态度既不保守也不圆滑的电影节,它以“热爱电影”为唯一条件,对所有流派的电影和影人敞开大门,时刻关注并扶持新生力量的成长。它大胆捕捉着最精彩的时刻,它创造渴望,引发好奇,展现当今电影鲜活的生命力,也预示着未来电影的走向……
“它是不受政治干扰的‘无人地带',它也是一个小宇宙,在这里,你能看到当人们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流时,世界将是何等模样。”
—— 让·考克多(曾任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内容
戛纳电影节由6个部分组成:竞赛单元、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其中,除了竞赛单元是创办伊始就有的外,“国际影评人周”以及“导演双周”两项内容是其后陆续增加的。国际影评人周的使命是要发现优良作品,而导演双周则源于1968年同官方活动的一次另辟途径的分离。导演双周单元的影片是非竞赛影片,注重突出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艺术,期望远离经常充斥于竞赛片的华而不实与浅薄。
此外,戛纳电影节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购销市场,组委会为电影的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国际一流的交流与交易平台。
奖项设置
戛纳影节的奖项分别有金棕榈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编剧奖、评委会奖、金摄像机奖、艺术贡献奖、技术贡献奖、最佳短片金棕榈奖、最佳短片特别奖和最佳短片处女作奖。
金棕榈奖:戛纳电影节最高奖,相当于最佳影片奖。此外,还有一座“最佳短片”的金棕榈奖杯,即最佳短片奖,但一般意义上的金棕榈奖仅指“最佳长片”的这一尊。
评委会大奖(评审团大奖):戛纳电影节第二位的奖项,准最佳影片奖。相比金棕榈奖得主的影片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话题性,获得评委会大奖的影片多因其独特的风格取胜,因每一届评委的口味不同而迥异。
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地位相当于优秀影片奖或者传媒推荐奖,与上述6个大奖不同,属于非常设奖项。颁奖原因多数是评委会内部有两三位评委对某部颇有特色的影片极富好感,从而争取到的特殊表彰。
金摄像机奖、艺术贡献奖、技术贡献奖:分别相当于最佳摄像奖、最佳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奖、最佳化妆/特效奖。
6个中国“常客”
王家卫 戛纳也许是他的福地。王家卫的电影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是在1989年,并于1997年以《春光乍泄》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在该电影展中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但把他推入国际级大导演行列的是他于2000年推出的影片《花样年华》,这部影片不仅获得金棕榈奖提名,还在美国赢得了约270万美元的票房。他执导的影片《2046》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影片,2004年入选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可是,由于王家卫花了太多时间剪辑这部风格独特的影片,所以在戛纳电影节上的放映时间不得不推迟到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王家卫空手而归。今年,王家卫更成为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这是这一荣誉首次由中国电影导演获得。谈到选择王家卫的原因,电影节主席吉莱斯·加科布说:“他的电影继承了伟大的浪漫主义传统,通过优美的造型和怀旧情绪,可以立即吸引我们。”王家卫则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戛纳的热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戛纳,梦想就是它的语言。”
梁朝伟 梁朝伟与王家卫的合作,只能用“完美”来形容。1997年,梁朝伟与王家卫“组合”第一次出征戛纳,带去的是《春光乍泄》。那一年,梁朝伟就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春光乍泄》中的梁朝伟是当年戛纳影帝的大热门。不仅因为梁朝伟在《春光乍泄》中的表演太出色了,而且那一届戛纳的对手相对较弱。遗憾的是,梁朝伟仅仅以一票之差落败。2000年,梁朝伟又到了戛纳。这次,他没有失望。凭借在影片《花样年华》中的出色表演,梁朝伟赢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称帝戛纳的首位香港演员,也使他的知名度传遍国际。但在2004年,梁朝伟凭《2046》再次成为最佳男主角奖的大热门时,却败在一个14岁的新演员手上。
巩俐 在章子怡没这么火之前,巩俐绝对稳坐中国女星的第一把交椅。迄今为止,她也是中国去戛纳参赛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女主角,共有《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1997年更出任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虽然巩俐没有在戛纳获奖,但在法国,巩俐可以说就是东方女性的代表,法国人民对于这位东方美女是最熟悉的,她的灿烂笑容吸引了无数闪光灯。
陈凯歌 和戛纳有关的中国影人,陈凯歌绝对榜上有名。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得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奖,这大概源于他对戛纳一贯不懈的追求。《霸王别姬》一改往日陈凯歌的深沉和昏暗,变得明亮和艳丽,对话多了,故事性也强了,离观众生活更近了。虽然有人说陈凯歌媚俗了,也有人说陈凯歌“后现代”了,但不能否认的是,陈凯歌就这样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1999年,陈凯歌推出了《荆轲刺秦王》,本打算博个满堂彩,可大部分观众都说基本看不懂。戛纳倒还仗义,给了影片一个技术大奖。
张曼玉 当年穿着眼花缭乱的旗袍走过《花样年华》,并没有让张曼玉在戛纳彻底怒放,倒是成全了她的“银幕情侣”梁朝伟。2004年,张曼玉凭借实力成为万众瞩目的戛纳影后,再次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虽然那时与阿萨亚斯的婚姻结束了,张曼玉却和他在电影艺术中合奏了一首至情至性的完美浪漫曲。与阿萨亚斯二度合作的张曼玉,在《清洁》中塑造了一个时尚另类的法国女性形象。她在片中把一个年轻、前卫却又堕落的法国女人从外表到内心演绎得丝丝入扣。“没有导演能像他一样了解我。”张曼玉的告白情真意切,最了解她的男人为她拍摄了属于她的电影,为他们的情感画上完美温暖的句号。在那年的戛纳,张曼玉身穿黑色透视礼服走上红地毯的那刻起,就恬淡地对媒体说:“对于一个有实力的女演员而言,是不会在乎走在红地毯上的装束的。”言语间的自信呼之欲出。所以无论外界怎样以高贵和优雅来形容她的外表和气质,她始终中规中矩,连走上领奖台的笑容也是淡淡的,接过奖杯更没有喜极而泣的“应景”泪水。她的获奖感言简单又不失温情:“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我当然要感谢阿萨亚斯。”
张艺谋 张艺谋无数次出现在戛纳电影节上,但总是离最大奖项差那么一点。陈凯歌冲击戛纳时,张艺谋还没当导演。待《红高粱》柏林飘香后,老谋子也瞄准了戛纳。张艺谋与戛纳电影节的缘分可以从《菊豆》获特别奖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摘取最佳摄影奖上略感一二。1999年,张艺谋自称拍摄相当满意的《一个都不能少》再次角逐戛纳时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以一纸严肃的声明宣布退出戛纳电影节。到了2004年,张艺谋又携《十面埋伏》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特别观摩”单元。
6部经典影片
《出租车司机》1976年获“金棕榈奖”
《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这是美国上下都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电影的主人公特拉维斯,一个越战老兵,每天开着出租汽车目睹着纽约的堕落,最后却戏剧般成为了公众英雄。
该片是西科塞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片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和深刻思想足以被列为世界百年电影中的极品。西科塞斯通过灰暗的色调构筑了纽约繁华却冷漠的气氛,多次对特拉维斯的眼部特写更突出了城市中人的孤寂与悲凉。
《影子武士》1980年获“金棕榈奖”
《影子武士》是黑泽明用了5年时间,耗资20亿日元完成的轰动世界影坛的巨片。西方影坛对此非常赞赏,有的说,“日本古装片的优美传统,将由黑泽明这部作品得到恢复,并达到新的顶峰”。有的说,这是一部“美学和视觉艺术的珍品”。
这部场面宏大、立意深刻的日本古装片,堪称是黑泽明后期作品的代表作,是大师恢复状态的一声嘹亮的号角。出身卑微但具有武士精神的“影子武士”,得到了大师的充分肯定。影片获得普通观众和影评家的一致好评,黑泽明在此前遭到的恶评在这部影片后一扫而空。
《性,谎言,录像带》
1989年获“金棕榈奖”
1989年的戛纳电影节原本是一届向电影巨匠致敬的盛会,包括纪念卓别林诞辰100周年和《阿拉伯的劳伦斯》隆重放映,但最后,金棕榈奖却授予了一部成本仅为120万美元的独立制作影片《性,谎言,录像带》。
影片中,一个表面上平静的中产家庭,因为朋友意外来访而失去平衡。整部作品洋溢着简约质朴的美感,演员们真实细腻的表演和精彩丰富的对白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索德伯格用冷静而富创意的手法剖析现代人脆弱的心理层面,尤其突显出高科技(录影机)无坚不摧的奇妙魅力。
《霸王别姬》1993年获“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震惊了世界影坛,它所展现的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中国式爱情模式。《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这部影片为他赢得了戛纳金棕榈奖,但这也宣告了中国第五代导演文化反思时代的最后终结。
《低俗小说》1994年获“金棕榈奖”
该片是昆汀·塔伦蒂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影片结构上,昆汀摒弃了好莱坞式的传统方式,而以特别的手法将全片叙事处理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在这种新奇的整体结构下,片中的每个故事却又讲得条理清楚。《低俗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时空观念,又没有由于手法过于特殊而丧失广大观众。暴力始终是昆汀作品不可动摇的主题,影片中频繁的暴力场面正呼应了它的“圆形结构”,明确指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循环而永无停止的。而在暴力的掩盖下,昆汀实际上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突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
《钢琴师》2002年获“金棕榈奖”
《钢琴师》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波兰钢琴师死里逃生的故事,见证了人类精神的胜利与艺术力量改变人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信念。《钢琴师》是人类在面对死亡坚忍不拔的告白书,是对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敬礼,它表现了人性的坚持和活下去的希望。
编辑: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