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许地:一个家族的身影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8:51 金羊网-新快报

  老屋记

  ■新快报记者钟刚/文 王翔/摄

  许地再一次热闹起来。那是9月18日上午,走进这条巷子的有鲁迅之子周海婴,还有各级官员、媒体记者。但是,人来了,又走了,喧闹之后,许地仍恢复了属于它的寂静。居
于闹市,偏得静闲。

  许地,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会陌生,那里走出了不少的名人,包括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

  位于北京路高第街内许地33-34号的许广平故居,即使是按图索骥,也要在小巷中绕上几圈,才恍然得见。走在热闹的北京路上,间或会有一条狭窄而幽深的小巷隐身于街道一侧,走进去,俨然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许地便是其中之一。踏着青石板,顺着曲折蜿蜒的小巷,一间普通甚至有点破旧的房子就出现在面前:许地33-34号。许广平故居就到了。

  

许地:一个家族的身影

  老屋虽在形已残

  许广平故居是一个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两房合院,面积有200多平方米,落成至今已160多个年头。1898年,许广平出生于此。1917年许广平父亲病逝后,她和她二哥一起投奔天津的姑母,离开了祖屋。1926年9月6日,从北京女师毕业后的许广平返回故居,此后便和鲁迅公开了恋情。据许氏家族理事会主席许锡栐老先生透露,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结婚后,曾在“许地”摆酒席宴请亲朋。

  故居后来由许广平的两个侄子许锡玉(已去世)、许锡申及其后代居住,因年代久远,缺少维护修理,现在仅可隐约看到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木雕门上的镂刻及浮雕装饰,尽管色彩斑驳,但从青砖大屋屋脊饰有垂兽的屋顶装饰,可以粗略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

  青砖大屋现住有五家人,原先的门窗也都拆卸掉进行了改装,后屋稍作改动,装起了空调。屋子整体残破不堪,木结构的支撑大多剥落残裂,极易倒塌。天井内挤有三间小厨房,走道仅可容一人通过,楼梯、房屋内光线昏暗。“夏天楼上根本没法住,也漏雨,现在就用来堆杂物。”住在后屋的许绍璋,照辈分,许广平是她姑婆,她带着记者上下跑,尽管开始有些怨言,但是对于家族的辉煌,仍是显得颇为自豪。

  前面临街的屋子由于破坏较少,高约四米的木雕门显得非常气派,屋内的花岗岩地板也保护完好,许绍璋顺带把记者领进了前屋。“我们这房子,在打仗的时候被日本人的飞机炸过,家里的一些木条都被人给抢了。”对于前屋的完好无损,她甚至有点嫉妒,“我家这房子当初比他们还要好,先是打仗,后是文革的抢掠,房子才落成现在的样子。”

  老屋早在1993年就被划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的女性故居。“2004年就听说过要修缮,媒体也有报道,至今也没什么动静。”许绍璋也无奈,她只是感叹,“这祖屋不修怕是不行了。”

  

许地:一个家族的身影

  广州最后的贵族

  许氏家族曾是广州的一个名门望族,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知名人物,两百年间,名人辈出,像这样的家族,广州目前找不出第二个。从许家远祖清代到高第街居住经商,到族人弃商入仕,后成官宦世家,许地200年沧桑,演绎了一个千秋家国梦。清道光年间许氏族人在此地修祠建宅,后逐年扩充,总面积达900多井,全屋五进深,三十六边阔,庭院深邃,雅致非常,住有22房子孙,至今已历十代。

  但是,现在的许氏家祠,悬挂的却是“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牌匾,而祠堂也被拆掉一半建了新楼。许家人对于当时拆楼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从祠堂搬出的原木,巷子太窄,搬不出去,他们就锯成一截截,“每个看到的人都会难受,这个可是祖宗的遗产。”

  许家人看着许地面积的缩小,房子不断毁损,也都很无奈。画家卢延光是许氏的外孙,他一直都关注着许地与这个家族的现状,在他的《广州第一家族》一书中,对于破坏痛心不已:“改革开放后漂亮的新大厦新大楼包围了这一片土地,从高处看下去,许地简直变成了现代化都市的一堆城市垃圾,一片‘贫民窟’,我多希望许地不要再拆下去了,建成广东的民俗民居博物馆。不然,对于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将是一种文化建筑史上的遗憾。”

  许地小史

  许地紧邻北京路步行街,南临珠江,是广州的“大宅门”,以一座又一座五进及诸多附属建筑物组成的许氏家祠———“拜庭许大夫家庙”为核心,许氏房产分别向西、北扩展,除各房子孙住房外,大宅公共用地有:大宅门、门官厅、戏台、花园、长天井、金鱼池等。它隐身闹市200余年,横跨清代民初几个世纪。

  清嘉庆年间,许氏远祖许拜庭因剿捕海盗有功,受到皇帝赏赐,由一个商人变成“官老爷”,1810年前后,许拜庭选定高第街作为许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后不断修祠建宅,逐年扩充。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以居住作为唯一目的,更想将来在此建立家庙,让子孙得以代代祭祀祖先;既为商业上的方便,更是为了以“高第”之名鼓励子弟习儒入仕,光耀门楣。据了解,目前许氏后人约有500多人,分布世界各地。

  许氏名人与故居

  许地除许广平故居外,现已经挂牌的许氏名人故居分别还有四处,漫步在许地,随处都能拣起一节掌故,一段逸事。

  许祥光(1799-1854),字宾衢,是许氏家族第一个中举,第一个戴上红顶官帽的子孙。1849年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当时那一带人称为“许地”。此外,许祥光还是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

  许应骙(1832-1903),自小勤奋读书,8岁即能“命笔为文,斐然成章”,被录取为县学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年)朝考名列前茅,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升为内阁学士。光绪六年(1880年)应骙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

  许应鑅(1820-18910,咸丰三年(1853年)以会试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不久被提拔为郎中,曾出任江西临江府知府、浙江布政使、护理浙江巡抚等职。许应鑅颇有政绩,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平反上百宗冤案而被誉为“许青天”及“一代清官许应鑅”。

  许卓(1908-1934),许广平的堂弟,他原本是一位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却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周恩来、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10月,许卓参加了广西百色起义,邓小平还曾指定时任红七军参谋长的许卓代理其担任的红七军政委。1934年3月13日午后,许卓等6人在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