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革命题材戏曲 追求艺术美上海沪剧院《生死对话》昨晚打动观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47 东方网-文汇报

  在新时期里如何用戏曲表现革命题材,如何让革命精神在数十年后依然打动当今的观众?这是戏曲界一直思考的问题。昨晚,由上海沪剧院创作、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的沪剧《生死对话》在艺海剧院上演,其新颖的样式和声情并茂的演唱,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数百名观众。《生死对话》的创排,对这一困扰戏曲界的课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也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话:沟通现实与历史

  沪剧《生死对话》由赵化南编剧,雷国华导演,茅善玉领衔主演,叙述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揭露叛徒,坚持斗争,用自己的党费购买咸菜和粮食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员,最后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故事。对这样一个观众大多熟悉的故事,编导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作,采用现实与历史多块面、多演区的立体切割时空交叉的跳跃式结构形式,台上生者与“死者”的“灵魂对话”,在歌颂共产党人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时,也展现了当代青年对这一革命精神理解和认同的心路历程。

  在很多戏曲中,英雄人物在台上高喊口号、大讲革命道理,常常令观众难以接受。沪剧《生死对话》巧妙地以现代青年美娅读太外婆黄英的记事本来穿插71年前的革命故事,美娅也就可以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中,与黄英和其丈夫卢进勇对话,这些革命志士的高尚思想和革命理想就在晚辈与长辈、生者与逝者的朴素对话中悄然流露,不经意间感动观众。如当卢进勇被叛徒出卖,白匪将其在打谷场上示众,一旦有人来认,就会被抓住逼问红军藏身之处。两天后,卢进勇竟撞石自尽。这时,美娅冲出来问:“太外公,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卢进勇说,他深怕黄英会为了丈夫忘记责任,“为了保护她安全,尽早结束我生命。”如此,“生死对话”不仅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了,更表现了革命志士面对生与死时的抉择,其高尚的革命情感就在对话中令观众动容。

  手段:写意与写实结合

  用艺术的手段展现革命题材,接通当代人与革命者的心灵,这应该是艺术工作者的追求。沪剧《生死对话》中,将脍炙人口的《十送红军》的旋律不断出现在音乐中,听来觉得既贴切又亲切。唱腔融合了沪剧各个流派的唱腔元素,大段的唱段让沪剧观众听得过瘾。舞美追求整体写意与局部写实相结合,在整体艺术上给人以美感。

  该剧首演后,听取了观众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前版的演出,黄英以写实性的“跳崖”结束生命,既缺少美感又让观众心理难以接受。因此,主创人员对“黄英之死”一场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动。昨晚的演出,舞台呈现既美又感人,成为全剧的亮点和最高潮。黄英为掩护亲人送粮食,主动引开敌人。然而,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穷追不舍的敌寇,黄英自知无路可走。此时,空谷响鸟声,满台映山红,淡红的灯光洒落舞台,黄英动情地唱起《站在生死的临界点》:“白云为我送行,青山为我歌吟,彩虹载我离去,大地留下我的脚印,我与天地共生存。”平台缓缓地将黄英托起,在背投光的映衬下,英雄铸就了永恒。

  好戏离不开好角。饰演黄英的茅善玉唱做俱佳,将这一革命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可亲可近,极为感人。而扮演卢进勇的钱思剑、扮演美娅的吕贤丽等,各施其长,同样为该剧增色不少。

  本报记者张裕

  沪剧《生死对话》中生者与“死者”在台上进行时空对话的场景。艾怡摄

  

革命题材戏曲追求艺术美上海沪剧院《生死对话》昨晚打动观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