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针对麦当娜领养事件的听证会将举行,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法庭判定麦当娜收养非洲儿童的行为是否违法,关于明星领养的讨论都将继续下去。我们关心的是,在领养这一话题上,我们是否只有法律这一个标准?我们是否只有国家这一个范围?应不应该加入一个人性的维度?应不应该拥有全球化的视野?
【正方】领养,是上帝的,也是恺撒的
作者:王晋若
领养,是一个“人性的,太人性的”话题。在这一问题上,过多地倚赖法律规定,过多地强调硬性标准,其实并不是解决的最佳途径。
我们知道,在欧美明星中有不少领养亚非国家儿童的先例,最典型的个案,要算安吉莉娜·茱丽领养柬埔寨裔孤儿麦道克斯和埃塞俄比亚裔女孩撒哈拉。在这些行动发生的时候,人们几乎没有对明星的领养资格有过什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明星的经济条件决定了被他们领养的孩子会过上比以往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仅在物质上是优越的,而且在精神上也可能是愉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可能截然分开,在一个贫苦、空乏、医疗条件恶劣、教育资源紧张的国家里,奢谈精神生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默认名人领养的事实,不对其作为养父母的资质吹毛求疵,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什么法律规定能真正保证被领养儿童的幸福,法律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在麦当娜领养事件中,相关的马拉维法律条款规定:只有本国人有资格领养,领养人必须跟被领养儿童居住一年,社工人员评估适合才允许领养,外国人不得领养。如果只是讲道理,我们会说,马拉维的法律都是正当的。不过马拉维的客观条件有多恶劣,马拉维人就是马拉维人,他(她)有跟祖国共同承受困厄、分享光荣的权利与义务。然而,道理是道理,人性是人性,我们的人性提醒我们:在经济困难的马拉维,一些儿童很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原本是对他们加以保护的法律条款反而可能成为阻止他们获得幸福的障碍。以国家为本位的法律,跟以整个世界为本位的人性,天然存在矛盾。领养的话题令矛盾激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确需要具有一种变通的智慧。这个问题,既不能完全交给恺撒(法律),也不能完全交给上帝(人性),它需要恺撒与上帝的协作,需要恺撒与上帝各让一步。实际上,法律总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社会伦理的产物,它与人性不应该是对立的,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人性的反映。我们不能只是想着把麦当娜送上法庭便了事,我们还要记得掏出人性的天平来称量一下。
上图:安吉莉娜·茱丽和领养的柬埔寨裔孤儿麦道克斯。
【反方】麦当娜动了谁的奶酪?
作者:小猫
在麦当娜的领养事件中,究竟什么是最值得我们反省的?难道不就是明星、名人的自以为是和自我中心吗?他们觉得自己有几个臭钱,就有充分的资格为人父母了。可你没看到,迈克尔·杰克逊把自己的孩子举到阳台外晃来晃去?他这样的人有资格当父亲吗?在好莱坞,像他这样的人还少吗?麦当娜自己已经有了一双儿女,她凭什么再收养?她凭什么许诺能给苦难中的孩子带来幸福?更重要的是,明星、名人必须跟普通人遵守同样的法律、遵循相同的规则,他们在这方面不应该拥有任何特权。可麦当娜又如何呢?她无视马拉维的法律,或者她与马拉维当地的政府进行了交易以便取得特权,总之,她超常规地实现了她的心愿。如果说她的本心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之处,那么她的行事方式也是极端令人反感的。
普通人对明星、名人的做派有一种抵触情绪,这不能仅仅归咎于群众、事实是,明星、名人不但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而且常常“走后门”,带头破坏规则,成为不折不扣的特权阶级。人们对麦当娜收养事件的反感就集中在对她为所欲为的态度的反感上。她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不仅得到东西,而且得到她想要的活生生的人———一个非洲儿童!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我们对明星、名人的不满,归根结底是对一种社会分配制度的不满。麦当娜、安吉莉娜·茱丽这样一些人可以任意改变一个生灵的生命历程,将孩子们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连根拔起,说是转移到富庶的国度中,可谁知道资本主义的腐朽环境真的能哺育一个人呢还是毁掉一个人呢?欧美明星打着慈善旗号的领养运动,与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哪个侵略者不是借着改造和造福的说辞进行掠夺呢?
总的来说,我们能相信麦当娜之流懂得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生命的丰满吗?一个非洲的儿童,在泡进物质蜜罐(暂且假设他能进入这个蜜罐)的同时,被剥夺了为祖国的建设奋斗出力的权利。这一切的得与失,用什么方式才能衡量得清楚呢?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贪婪和罪恶的世界上,在极度不平衡的两个国家间,有可能存在百分百清白的慈善吗?
麦当娜现在承受的舆论压力,是民意的一次集中喷发,是在不平等的深渊里不甘沉沦的人们的一次呐喊。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小事一桩。要知道,斗争是无所不在的,以为压迫仍是无所不在的。
【事件回放】
10月初,麦当娜到非洲东南部一个小国马拉维,展开一个名为“马拉维计划”的慈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麦当娜承诺在马拉维建立一个可收容4000名孤儿的护理中心,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教育。麦当娜两次来到一个叫钦吉村的地方,并造访了当地一个叫“希望之家”的教会孤儿院。她在那里看中了黑人孩子班达,隔了几天,她将班达带到了马拉维首都利隆圭,领养的消息最终被证实了。后来她将班达带回伦敦,引发媒体争议。在10月25日的《奥普拉·温弗瑞秀》上,身在伦敦的麦当娜以卫星图像的形式现身美国的演播现场,回答关于领养的种种问题,这是自从麦当娜领养马拉维孤儿班达之后第一次公开在媒体上说话。由67个组织组成的“人权顾问委员会”称,马拉维的有关法律是禁止跨国收养的。但班达的亲生父亲对麦当娜表示支持。本月13日,马拉维当地法庭将对此事进行听证。
具体情况,可参考本报10月23日A40版报道《麦当娜领养事件:善举还是炒作?》。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