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李锐新作讲述农具变异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6:15 京华时报

  

李锐新作讲述农具变异
李锐。本报记者 任峰涛 摄
李锐新作讲述农具变异
《太平风物》由三联书店出版。著名作家李锐最新短篇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这些小说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意象与线索,把数千年悠远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放在同一平台上使之碰撞,从而把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关系表现得刻骨铭心。前天,在三联书店举办的“失落的农具和赤裸的田园———《太平风物》三人谈”专题读书活动中,李锐就小说集的创作思路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文体创新

  “超文本拼贴”讲述农具

  《太平风物》的文体形式非常新颖,不同于李锐此前的《厚土》等作品。比如,在《袴镰》中,袴镰的图片放在小说的开始部分,然后是古人对袴镰的解释(文言文),接着是诗意化的《王祯家书》对袴镰的描述,最后才是小说主体文字———在讲述的现代故事中,袴镰成了杀人工具。

  谈及这一文体,李锐坦言自己是想进行突破:“我称它们是一种超文本拼贴,实际上是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拼贴在一起。我把这些拼贴的结果放在这本书里,是希望做一个纸上的博物馆,希望小小的14件农具能够组成一个纸上博物馆,权且当作对于‘公输班做碨’的一种接续,当作对于‘太平之风物’的一种当下回答。”

  李锐说,一件件古老的农具,在历史与作者的演绎下,开始发生功能上的变化,比如原本用做吸水的桔槔,现在却被当作偷运火车上煤块的杠杆;原来用于磨面的磨盘,现在有的用来捆锁买来的女人;收割庄稼用的苦镰可能变成杀人复仇的工具。“《太平风物》中的这些故事,有的是虚构而成,有的是真的发生在我身边,这种现实与虚构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拼贴。”

  创作灵感

  源于《中国古代农机具》

  之所以创作这样一部关于农具的小说,李锐称是源于他1987年夏天看到的一本小册子。当时他在创作《厚土》系列,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叫做《中国古代农机具》的小册子,定价人民币八角钱。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讲述了农具的历史,看得他惊心动魄。他说:“农民使用的农具,有着长得叫人难以置信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发展经历。比如我插队的那个村子,毛驴推磨,磨不叫磨,叫‘碨’,不知道为什么;镰刀不叫镰刀偏叫‘袴镰’。当时我们以为是方言土语,农民没文化,他们什么都不懂。后来,我读《中国古代农机具》,发现‘磨’这个称呼是西汉以后慢慢流行起来的,在西汉以前的历史里一直叫‘碨’。”李锐说,最土的农民对农具的称呼实际上一下子衔接了2500年的历史,在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荒谬,悲怆和遐想久久难平。“从那时起,我就觉得自己也许应当写一本关于农具的小说。”

  不少读者对于《太平风物》这一书名也不大理解,李锐解释说,这是他从《王祯农书》里得来的。“七百年前,王祯看见农具被人使用,一派怡人的田园风光,和平、丰足、恬静而又久远。这景象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发出由衷的赞美:‘每见摹为图画,咏为歌诗,实古今太平之风物也。’七百年后,我的农具系列小说也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打动,出于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震撼。当然,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我所看到的正如我在我的《太平风物》小说集中所呈现的这般。”

  小说主题

  为千年文明注入活力

  当下国内的文学创作,很多创作者的写作资源常常从国外舶来,中国延续多年的文学传统被放弃不用,甚至作为糟粕被批判、扬弃,而李锐却执着地在农耕文化中寻找素材。对此,李锐直言当下的文学创作存在上述“怪圈”,“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一直在问自己,中国的一切真的都是糟粕吗?以前那一切东西,如我笔下的农具,都不可能再成为我们笔下的东西吗?如果我们看福克纳的小说,会发现圣经等古老故事是他创作的直接素材,成为他写小说的立意。相对于福克纳,我们为什么总是不相信自己,使得评论家在评论中国的小说家时,表扬谁夸奖谁的时候就会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马尔克斯等。当把一个外国作家的名字放到一个中国作家名字前作为前缀语的时候,我觉得实际上是对这个作家的一种侮辱。”

  李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具实际上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它特别具体也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想把农具作为我的主题,把它看做是我小说里的人物。我希望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不仅能作为我小说的背景,而且要作为活着的东西根植在我的小说里。我希望能让人们看到我们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全球化的处境之下是什么样的,那些操着农具的人们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

记者:本报记者 卜昌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