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保罗•莫里哀:横跨东西的蓝色爱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9:55 金羊网-新快报

  ■想乐/整理

  11月3日,81岁高龄的保罗·莫里哀在法国去世,这个温文尔雅、风趣幽默的老人,在天堂里也会唱着瑰丽、透明的蓝色情歌,正如17岁的他得到在巴黎灌制唱片的机会时,勇敢地踏上去巴黎的第一趟火车,从此声名大噪……

  保罗·莫里哀是典型的大器晚成。4岁开始学习钢琴,他天赋好,听觉灵敏,有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10岁时进入马赛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944年,19岁的保罗开始了通俗乐队的指挥生涯,1965年他组织了自己的乐团。直到42岁,该团灌制的唱片《蓝色的爱情》(LOVEISBLUE)在美国的流行音乐榜上连续八周排在第一名,成为该年度的金唱片,并在ACC唱片比赛中获得大奖,保罗·莫里哀才开始享受迟来的名声。

  在他的第一次演出震惊法国音乐界后,法国流行歌坛的一些名歌星如:查尔斯,亚兹纳弗(CharlesAznavour)、马利斯·西瓦勒(MauriceChevalier)、妲莉达(Dalida)、昂利·萨瓦多(HenriSalvador)等人纷纷竞相与他合作演出。从此,保罗·莫里哀成为巴黎炙手可热的名编曲家之一。《我怀念往日的巴黎》、《栗色的小鸟》、《蓝色夜曲》、《小小机械鸟》、《波浪上的钢琴》、《可爱的旋律》、《雪白的沙漠》……保罗·莫里哀的乐团创造了一个清新、质朴的世界。

  从70年代到现在,保罗·莫里哀轻音乐团录制了近百张唱片,风靡全世界,无论演奏任何一首曲子,他从不过分夸张美化:以弦乐器来改进乐曲的节奏,并将乐器与和声组合起来,打破了世界名乐团演奏抒情音乐的套式。可以说,只要一听到他那独特的新鲜浪漫弦乐音响、明显活泼的节奏感以及铜管与打击乐器的音色后,我们就能立刻辨认出:“啊!那是保罗·莫里哀”!

  

保罗•莫里哀:横跨东西的蓝色爱情

  保罗·莫里哀在西方

  1963年,保罗·莫里哀与法国另两位情调音乐乐团指挥法兰克·波赛而及雷蒙·鲁菲而合写了一首著名的流行曲《天涯海角永相随》(IWillFollowHim),后来由小蓓姬·玛琪(LittlePeggyMarch)唱红,风靡一时。1996年,此歌再度出现在喜剧片《修女也疯狂》中,重燃热门。

  实际上,保罗·莫里哀最早成名就与美国的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分不开。1967年,一首在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并不受重视的曲子“L'amourEstBleu”《爱是忧郁》,获得Billboard排行榜的青睐,并将它改编灌录为演奏曲唱片。然而,这首经他改编的演奏曲传入美国,立即风靡全美,并连续六周蝉联美国热门歌曲排行榜第一名,同时收录这首曲子的唱片也在全球各地创下了销售超过六百万张的记录。

  至此,保罗·莫里哀的唱片在美国、加拿大、澳洲、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及日本等地获得“金唱片”,并曾荣获法国唱片大奖(TheGrandprixduDisqueInFrance)及应邀在MIDEM国际唱片大展上领衔表演。每到世界各地,如: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日本及马约卡岛等地遇有重要音乐节日活动时,均主动邀请他共襄盛典。此外,世界各地的电视网也竞相邀请他带领他的乐团上节目表演。

  保罗·莫里哀于1998年告别舞台,但是他的乐队仍是派往各国的音乐使节。该乐团编制一般在30人左右,弦乐比重较大,以小提琴为主,中提琴和大提琴作为色彩点缀。保罗还使用较多的管弦乐器,特别是打击乐器的使用极富特色,而并不是追求刺激。他甚至还应用了法国路易王朝时的惯用乐器———古钢琴。在《蓝色的爱情》一曲中,古钢琴的运用使乐曲增色不少。保罗对迪斯科和摇滚乐并不一味地排斥,而是将它们中一些有特色的因素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如在迪斯科名曲《爱琴海的珍珠》中,保罗给予迪斯科高雅的处理。在这里,迪斯科节奏已不是乐曲的主体,而只是用于背景衬托,其效果是优美而紧凑,而不是狂乱与嘈杂。

  可以说,保罗·莫里哀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能巧妙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连接的途径,形成了他那将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和明朗的气氛结合起来的独特风格。

  1996年,美国《Billboard》杂志刊出纪念保罗·莫里哀三十年乐坛成就纪念特辑,以表彰他为世界乐坛作出杰出贡献。为此乐团再度访日以答谢给予保罗·莫里哀恒久支持的日本乐迷。

  莫里哀在东方

  和一般的乐师相比,保罗·莫里哀的精力充沛,爆发力惊人———他的旅行演奏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曾分别到过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香港、中国台湾、前苏联等地表演。他经常提醒自己:“大部分的法国音乐家将他的事业灌注在唱片的录音工作上(缺少与全球大众直接交流接触的机会),使得他们活动范围局限在巴黎这个地方。然而,国际间优秀乐师的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效益,对一位指挥领导者而言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除了灌录唱片外,并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奏,藉以能有在演出当地遴选杰出器乐演奏家来相互研究交流的机会。因此,保罗·莫里哀成为少有的横跨东西的大师。

  1969年,保罗·莫里哀首度率团前往日本公演,他那清新鲜明的瑰丽音色立刻席卷整个日本乐坛,日本人给了他最狂热的欢迎招待。此后,他每年必带领他的乐团至国外各地作长期的演奏表演。在这种交流里,他也获益匪浅。1976年,将他每年访日公演时的印象化作音符,由他自己谱曲、编曲兼指挥,在巴黎完成了一张《日本纪行》(LoveSoundsJourney)的录音专辑。1979年,保罗·莫里哀将日本的一些流行歌曲改编灌录成一张《日本流行歌曲演奏专集》(MessageD'Amour)。1981年,保罗·莫里哀亲自担任日本版画家池田满寿夫所执导的电影《RomaDallaFinestra》的全片配乐工作。自1971年起,保罗·莫里哀每年都率团前往日本公演,至1998年止,他已经连续第22次率团赴日公演。日本人视他为乐坛奇葩。1978年1月,他转往香港及前苏联的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作了七场(相当成功的)演奏表演。1983年及1985年,他也曾两度率团到中国台湾公演,盛况空前。

  1975年,保罗·莫里哀率团首度前往韩国汉城公演,对亲耳听到的韩国民谣《阿里郎》非常喜爱;1976年在巴黎专属录音室StudioDesDanes完成了这首韩国民谣的演奏录音,题名是《EasternLoveSong》。

  1982年,在巴黎专属录音室灌录了一首台湾校园民谣《龙的传人》,这是他首度接触华语乐曲世界。此后,他为香港女歌星雷安娜谱写了一首港剧的主题歌《痴情劫》,演奏了齐豫唱红的《橄榄树》,带来了黄莺莺的《只有分离》,并亲自为台湾乐迷创作了《台北之歌》,可以说,每到一处,就为这个地方歌唱,融入这种文化,赞美这个世界,是他受到人们诸多尊重的原因。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